西藏象雄遗址( 三 )


既然吐蕃麝香优良的品质,被波斯、大食文献反复提及,原产伊朗的藏红花,能成为高原圣药 。那织造、冶金技术能传入阿里,自然也不是异想天开 。

西藏象雄遗址

文章插图
卡尔东遗址出土象雄双面裸身铜人像
另外,玄奘在天竺求法期间,曾听当地人说过,在遥远的喜马拉雅山北麓存在一个盛产黄金的国都,称为“金国” 。
阿里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西藏黄金的主产区,这个传说中的“金国”会不会就是象雄,实在值得玩味 。而此时,佛教还远没有在西藏落地生根的端倪 。
《大唐西域记》卷四:“此国境北大雪山中,有苏伐刺拿瞿坦罗国(唐言金氏),出上黄金,故以名焉 。”
除了汉代丝绸外,古如江寺墓葬还出土了一件超越认知的文物——煮茶的工具和茶叶残块 。
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七世纪时,文成公主进藏时带来了流行在中原的茶饮习惯 。并以此,形成了今天高原上喝酥油茶的传统 。
西藏象雄遗址

文章插图
古如江寺墓葬出土的青铜器
但在古如江寺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底部,有一层厚厚的,类似于绿茶的残渣 。
考古人员在清理青铜器时,对此产生了浓重迷惑 。
因为,全世界“茶”的发音只有两种 。一种来源于云南的“chá”,在向西转播的过程中,转音为乌尔都语(巴基斯坦和印度)、波斯语(伊朗)、阿拉伯语、俄语,乃至斯瓦西里语(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的“chay” 。
另一个读音来自福建省闽南话中的“te”,转音为法语中的“thé”,德语中的“Tee”,以及英语中的“tea” 。
由此也可以看出,茶饮习惯水陆两条传播渠道的不同 。
西藏象雄遗址

文章插图
作为地处云南西部的西藏,茶马古道上马帮的銮铃,似乎应该西藏茶饮习惯最早的萌动 。
但如果古如江寺墓葬出土食物残渣是茶叶的话,那西藏茶饮的历史将顿时前移4百年,也将彻底颠覆藏史中,关于吐蕃王朝时期茶叶传入西藏的记载 。
那究竟这些残渣是茶叶还是菜叶呢?
为了准确分析这些残渣的成分,学者特意在国内外分别进行了检测 。检测的结果均显示,残渣中不但包含茶叶中含有的茶氨酸和咖啡因,还检测到一种茶叶特有的植钙体,可以确定这就是当时的茶叶 。
西藏象雄遗址

文章插图

西藏象雄遗址

文章插图
如果说,中原的丝绸、中原形制的青铜剑,可以理解为个体爱好的话 。那茶饮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完全无法用偶发式的个体爱好来解读 。
换言之,阿里和新疆之间必然存在一条可以行走大宗货物的商路(阿里东部的卫藏地区,始终未发现早期茶饮的实物证据 。而在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发现了公元二、三世纪的茶叶样本) 。
西藏象雄遗址

文章插图
陕西省汉景帝阳陵出土的汉代茶叶
从这个意义上说,茶叶残块的发现,对考古学界的震动不亚于丝绸 。
另外,出土的青铜茶具也充分说明,古代象雄的茶饮习惯与中原早期一般无二 。都是烹制茶饮,并加入其它辅料食用(注意是吃,不是喝!) 。
除丝绸和茶叶外,黄金面具的出土也证明了,象雄时期阿里和中亚、南亚同样存在文化上的交融 。
在古如江寺墓葬和二百公里外的阿里曲踏墓地,都出土了黄金制成的覆面(面具) 。
西藏象雄遗址

文章插图
古如江寺墓葬出土的金面具和青铜剑
这种形制的黄金覆面,在亚洲地区一共发现了五件 。其中三件在阿里地区,另两件分别在印度北方邦和尼泊尔穆斯塘地区出土 。
它们都是用金箔制成平面的人脸形状,周围有一圈小圆孔,可以缝制在软质材料上,可能就是丝绸,然后包裹墓主人的尸首,面具上涂满朱砂,勾勒出它的五官样貌 。
据推测,这种墓葬形式可能代表一种特殊的宗教信仰,是当时流行的非常重要的葬俗 。
西藏象雄遗址

文章插图
蚀花玛瑙珠与黄金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