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赵孟頫是元代的著名书法家 , 他主要学习王羲之 , 而文zheng明是明代的书法家 , 不论时代 , 赵孟頫的水平还是要高于文征明的 。
你学习完赵孟頫然后再去学习文征明 , 这是越写越朝下了啊 。书法上讲取法乎上 , 仅得乎中 , 取法乎下 , 得其下下 。
虽然我们有时候不会直接去学习王羲之 , 因为理解能力和学习方法的不同 , 我们一般会选择一个比较容易书体入手 , 比如先学习赵孟頫 , 等用笔入门以后 , 熟悉了行书的用笔和结构 , 再去学习王羲之 。
这是一个由低向高地位学习过程 , 当然 , 也有从高向低写的 , 比如先学习的王羲之 , 后来发现王羲之太难了 , 回过头来学习赵孟頫的 , 这只是一种学习策略 , 等练习到一定程度还要回过头来练习王羲之的 。
我们知道王羲之是帖学的鼻祖 , 王羲之之后的帖学都是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的演变和发展 , 学习书法 , 最终还是要学习王羲之的 。
要有一个稍微清晰的学习路线 , 不能都一榔头西一棒槌 , 最基本的路线就是从下往上写 。
文章插图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 , 关注一下啦 。
临写赵孟頫的字帖再临文征明 , 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是 , 有一个问题我想知道 , 你临完赵孟頫的字帖以后 , 从中得到了什么?
文章插图
临帖并不在于临的多 , 而在于悟道 。通过临帖 , 解决书法中的笔法运行技巧 。粗枝大叶的临写完 , 写的粗略有点象 , 并不知道其中的密奥 , 此时改换门庭 , 虽不致于说全功尽弃 , 也就只剩手的运笔不发抖而已 。
文章插图
临帖要对一个人的字帖反复推敲琢磨 。在精临之中发现字帖中的精妙 。字帖中细微的地方 , 才是他们的精髓所在 。古代人比起我们现在获得字帖的条件困难很多 。往往获得佳书数行 , 细心研习 , 终能名世 。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 , 是古人无法想象的 。或许 , 正是选择的范围太广 , 以致于让大家对所有的经典都想尝试 。却犯了博而不精的错误 。
文章插图
如果你能把赵孟頫的字帖深入细致的研习以后 , 再去临写文征明的字帖 , 这时候对书法的认识 , 就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外形模仿 。而会领悟到书法中的共性 , 虽然体制不同 , 贯穿于他们内在灵魂:笔法 , 却是相通的 。我早先学习的就是文征明 , 现在学习赵孟頫 , 为的就是找寻书法的共性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学习书法在能够做到技法的基本娴熟 , 如到达背临作品部分或按照原帖笔法笔意风格创作作品后 , 在临摹学习其它书法家的字是都可以的 。我们要清楚换贴的相对前提 。因为不同的书法家其作品自有其独特的个性的书法风格 , 我们广采博取其它书法家的艺术元素 , 可以更加丰富自己的书法内涵或底蕴 , 就像米芾那样 , 集百家成一家 。
文章插图
问题是题主所说的临完赵孟頫的书法 , 太过于笼统 , 不知是全面系统临摹了一遍赵孟頫的一部作品还是对赵孟頫的书法达到了透彻精研的层次 , 显然从题主的提问看是前者 。如果对赵孟頫有非常深的研究的话 , 可能就不会这么提问 。按照传统的观点 , 临摹学习一家书法 , 没有个几十年甚至一生的研习 , 很难说学完或临完的 。比如《兰亭序》 , 自作品的诞生至今 , 其文化书法艺术内涵仍然是无穷尽的 。赵孟頫的书法同样也具有非常深厚的书法艺术文化内涵 , 临完的说法有些模糊 。
- 非典为什么只感染华人
- 520和521,为什么520和521的意思不一样,而且还分男生和女生?
- 为什么现在得大病的越来越多
- 哪个王朝建立江山最容易,哪个又最难,为什么
- 最有夫妻缘分的星座配对,你认为什么样和什么样的星座最配?
- 3d硬金为什么会掉色
- 为什么现在很多女性觉得没有义务赡养公婆,又要公婆给她带孩子呢,她们是怎么想的
- 为什么叫妹坨
- 周易本义PDF,为什么有人觉得《筮仪》从周易里独立出去会让《周易本义》更有意义?
- 古代二月出生女子为什么不吉,农村的二月初二龙抬头,在这一天里都有什么风俗与禁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