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意无断绝

出处是《春泛若耶溪》作者为,唐代綦毋潜
全文是,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
译文为,我寻幽探胜的心意没有定止,随着一路看见的景色生发不已 。晚风吹送我的行舟,沿着开满鲜花的河岸荡入溪口 。星夜又转过西边的山岭,隔山仰望天上的南斗 。潭底升起溶溶的烟雾,林中月亮仿佛低落在行舟的背后 。世事何等地纷繁渺茫,不如做一名隐居的钓叟 。
这首五言古体诗大约是綦毋潜因安史之乱爆发而归隐之后创作的作品 。诗人在一个春江花月之夜,泛舟若耶溪,滋生出无限幽美的情趣 。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 。而怀着隐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于这种境界之中,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作者愿永作若耶溪边一位持竿而钓的隐者 。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_翻译及赏析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雪片阔 一作:云片阔)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唐代·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雪片阔 一作:云片阔)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唐诗三百首,赞扬,将士,边塞,战争生活 译文及注释译文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号角,轮台城北旄头星正降落 。
军书昨夜连夜送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以西入侵 。
从哨楼向西望烟尘滚滚,汉军就屯扎在轮台北境 。
上将手持符节率兵西征,黎明笛声响起大军起程 。
战鼓四起犹如雪海浪涌,三军呐喊阴山发出共鸣 。
敌营阴沉杀气直冲云霄,战场上白骨还缠着草根 。
剑河寒风猛烈大雪鹅毛,沙口石头寒冷马蹄冻脱 。
亚相勤于王政甘冒辛苦,立誓报效国家平定边境 。
古来青垂史名屡见不鲜,如今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
鉴赏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内容不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未写战斗,是通过将士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烘托必胜之势;此诗则直写战阵之事,具体手法也有所不同 。此诗可分四层 。
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 。虽是制造气氛,却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从自然环境落笔不同 。那里是飞沙走石,暗示将有一场激战;而这里却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 。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 。把“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既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 。气氛酝足,然后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 。果因倒置的手法,使开篇奇突警湛 。“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以相同句式,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 。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楼西望烟尘黑”,写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 。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 。手法上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夜行军大不一样,那里是衔枚急走,不闻人声,极力描写自然;而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 。开篇是那样奇突,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 。作者写自然好写大风大雪、极寒酷热,而这里写军事也是同一作风,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 。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 。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 。”(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