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一共分十六小章 , 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 。“我们这个家 , 很朴素我们三个人 , 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 , 与人无争 , 只求相聚在一起 , 相守在一起 , 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 , 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 , 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 , 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 , 都能变得甜润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 , 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
在这第三部里 , 我印象深刻于他们夫妇二人留学期间的苦读和自得其乐的生活 。想像着两个不嗜家务的学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盐 , 他们的真实生活都在杨先生的笔下复活 , 让我看到两个抽空去探险(散步)的快活人 。钟书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 , 让我也提起兴趣早起为家人用自制豆浆和五分钟白水蛋当早餐 , 看他们爷俩吃得心满意足 。
读到第七章 , 阿瑗两年不见父亲 , 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 , 很不放心 , 猜疑地监视着 。晚饭后 , 她对爸爸发话了 。
“这是我的妈妈 , 你的妈妈在那边 。”她要赶爸爸走 。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 , 是我先认识你妈妈 , 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我先认识 , 我一生出来就认识 , 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
-----真是绝句啊 , 这父女间的对话!
还有 , 写到当时有些落迫的钟书先生“留在上海没个可以维持生活的职业 , 不得依仗几个拜门学生的束修” , 却不想在一个夏天 , 收到学生送来的一担西瓜 。圆圆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众人 , 自己还留下许多 , 佩服得不得了 。晚上她一本正经对爸爸说:
“爸爸 , 这许多西瓜 , 都是你的!----我呢 , 是你的女儿 。”显然她是觉得“与有荣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 。这样聪慧的女儿 , 妈妈怎能不记得她吐露出的每一个音符句语?所以 , 当一九九七年早春 , 阿瑗去世 , 杨先生是如何的不舍 。她说:“自从生了阿圆 , 永远牵心挂肚肠 , 以后就不用牵挂了”她嘴上这么说 , 心上却牵扯得痛!阿圆去世时 , 还差两个月才满六十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 , 如何摧残着两位体弱多病的老人……
当一九九八年岁末 , 钟书先生去世 。这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 , 彩云易散琉璃脆 。现在 , 只剩下了我一人 。”读到这里 , 还能有人不动容吗?
最后的附录里 , 有钱瑗打算写的她的那个版本的《我们仨》的手体本初稿(未完成) , 还有她在病中写给同样生病的父亲的几封信 , 写给母亲的新年贺诗 , 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进食了 , 但不放心阿妈 , 特写信教妈妈如何做简易饭食……那种父女亲人间的浓情和俏皮让人感慨万千 。最后附录三里 , 收录有女儿给爸爸的速描画、钟书先生给煮饭阿姨的抽象写生实物画……这点点滴滴碎纸片都让杨先生视为珍宝一一收藏其间 , 那是属于他们仨的宝贵财富和回忆传记 , 没有人能走进 , 只能在远处观望与唏嘘~~
《我们仨》的故事读完 , 让我久久不能放下 。为他们的相守相助 , 相聚相失 , 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我 。真希望现世安稳 , 岁月静好 , 每一个“我们仨”的故事都让人回味绵长… 。
求杨绛《我们仨》的读后感!!!!!!= = 600字左右杨绛《我们仨》的读后感:
《我们仨》讲的是一个尘世中三个奇妙的组合:爸爸是钱钟书 , 妈妈是杨绛 , 女儿是钱媛 。60年间的缘起缘灭 , 因为离合 , 就成就了一段段的故事 。92岁的老人 , 夫逝女亡 , 静思追忆往事 , 而全书却哀而不伤 , 让人读来心生温暖 , 总是类中带笑 。这篇文章令人感动 。平实、自然、以感情带动文字 。杨绛虽为文学大家 , 但散文却不带丝毫文人气 , 散文如行云流水般 , 随笔心动 。
-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
- 聊斋志异读后感
- 木地板复合地板哪个好
- 水浒传读后感500字
- 朝花夕拾读后感300字
- 发霉的拖把怎么清洗
- 水浒传读后感600字
- 三国演义读后感
- 《西游记》读后感
- 快速去除口腔蒜味葱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