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 , 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 家在哪里 , 我不知道 , 我还在寻觅归途 。” 路在何方 , 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2.这个暑假 , 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 。有一些感触 , 写在这里 , 是一种总结 , 也算是一种回顾 。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 是钱瑗女士的母亲 , 《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 , 每句话 , 每个字 , 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 , 一个“长达万年的梦” , 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 。一开始看的时候 , 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 , 只是看字面的意思 , 就当看一篇小说 。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 , 我才明白 , 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 。她欲扬先抑 , 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 , 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 , 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 , 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 , 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 , 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 。他追求的是“大” , 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 , 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 , 又学不到他的“大” , 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 。而杨绛不一样 , 她注重细节 , 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 , 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 , 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 。而这些点点滴滴 , 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 , 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 , 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 , 就变成了一条项链 。她不直接抒发感情 , 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 , 她只是从容地叙述 , 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 , 变成一篇篇的文章 。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 , 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 , 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 , 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 。我很珍惜亲情 , 很爱我的爸爸妈妈 , 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 。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 , 所以特别喜欢 。
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 , 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 。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 。的确 , 珍珠每个人都有 , 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 。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 , 任它们散落 , 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 。所以我正在学 , 学会了串珍珠 , 就拥有了项链 。
《我们仨》读后感
作者:陈嘉楠医院文化来源:感染性疾病科点击数:4905更新时间:2012-12-24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时候 , 手里捧着《我们仨》 , 它似一股暖流 , 带来别致的温暖 , 让我感受到“我们仨”的真挚感情 。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晚年回忆与钱钟书 , 钱瑗的生活 。杨绛先生以92岁的高龄用心记叙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 , 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
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 , 写的是钱钟书父女俩先后辞世的那几年 , 虽然父女俩分隔两地 , 但八十多岁的杨绛女士依然奉献自己余热 , 维持一个家庭的温暖 。但毕竟钱瑗的疾病以及钱钟书先生受到各种打压 , 家变成了客栈 , 温馨不再 , 让读者感同身受;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 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 , 笔触是平缓的 , 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 , 朴实的文笔 , 真挚流露 。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 这一句平实的话语 , 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
“我们仨”——是天下家庭中最常见的人物组合 , 也是天下最平淡无奇的组合 , 但钱钟书先生的家 , 却如杨绛先生说“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 他们的生和死、喜与悲、离与都充满了寻常人家所不易见到至真至纯和温馨 。杨绛先生平静地叙述他们在牛津、巴黎、上海、北京的日子 , 写钱瑷的儿时趣事和成年后的经历 , 写历次运动给他们家庭带来的冲击 , 写他们仨的聚散无常 , 生离死别 , 让我仿佛能亲身体验到他们三人的天伦之乐和未泯童心 。虽然历经沧桑 , 但他们始终相濡以沫 , 尽管我们仨最终分开了 , 却难以割断挚情真爱 , 家的意义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最尽情的阐释 。
-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
- 聊斋志异读后感
- 木地板复合地板哪个好
- 水浒传读后感500字
- 朝花夕拾读后感300字
- 发霉的拖把怎么清洗
- 水浒传读后感600字
- 三国演义读后感
- 《西游记》读后感
- 快速去除口腔蒜味葱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