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这个话题,就要谈谈"同情"的由来,大体上可以说两个人对项羽的评价决定了后世之人对项羽的爱憎 。
一个是司马迁 。就是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巜史记》作者 。司马迁在写作巜史记》时,对项羽是倾注了很大的感情的 。我们知道,项羽灭秦以后,并没有延续秦王朝统一天下时郡县制,而是推行逆历史潮流的分封制,将天下封为十八个诸侯王,自号西楚霸王 。按照史记的编排体例:"本纪"记录帝王,"世家"记录诸侯 。如果按照项羽的方式分封天下,他应该归为"世家",但司马迁写作了巜项羽本纪》为一证 。
另外,项羽在秦未抗秦起义中确实战功赫赫,尤其是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以后,项羽成为反秦队伍的中坚,尤其是打败秦军主力时"破釜沉舟",以少胜多的经典一役,为秦朝的最终灭亡给予了致命一击 。而刘邦乘虚而入,攻克咸阳,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此为后话 。
另外,在司马迁笔下,项羽的形象格外生动丰满 。例如,战场之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斩将,刈旗""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是一个勇武过人,力能扛鼎的英雄形象,是无数文人倾慕的勇士 。在司马迁笔下,项羽的勇猛是超出常人难以想象的 。或许这也是大多数人心中的英雄主义形象 。
除了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项羽还有柔情似水的一面 。四面楚歌声中的"霸王别姬"令无数人泪如雨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更是广为后人传唱 。于是有了歌曲巜霸王别姬》、电影巜霸王别姬》、词牌巜虞美人》,这是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吟颂的爱情 。
在乌江自刎一役,项羽更是拒绝渔夫的再三请求,以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巨大担当和责任感自刎而死,更是令无数人为之动容 。
试想,一个如此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形象,以自刎结束了叱咤风云的一生,怎能不让人为之同情?
所以说司马迁对项羽的感情倾注影响了无数阅读巜史记》的人对项羽的感情 。
第二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她的巜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的巨大影响力绝不亚于巜史记》 。
我们知道李清照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词人,经历过北宋灭亡,避乱南宋的国破家亡的不幸遭遇 。因此,她写作这首巜夏日绝句》本意是借吟咏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典故,讽刺宋王朝南逃江南,不思进取,不图复国 。然后,这首诗因为过于著名,以致于人人咏唱,却少有人愿意深究写作意图 。于是这首诗就被人们简单的理解为是李清照对项羽寄予的深切同情 。
这只是鄙人的个人愚见,项羽被人同情的原因应该是见仁见智的 。同样,项羽值不值得被人同情,应该也是见仁见智的 。我们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是应该遵循唯物主义史学观,客观公正的看待 。建议楼主如果对此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一下易中天教授在巜百家讲坛》上对项羽的介绍和评价,尤其是"项羽失败之谜"中对项羽的失败过程和性格缺陷有比较中肯的评价 。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 。
是很奇怪,为什么这么多人同情项羽呢?
项羽不爱学习,认为文能写自己名字就行;也不爱练剑,要学万人敌;但是项梁教他兵法,也不爱学 。他只有天生神力和勇猛了 。
在古代没有什么人权概念,有勇力、还有德的人太少,项羽就是这个有勇无谋也无德的人 。他最残暴的行为是坑杀秦降卒二十万,这令项羽其他的屠杀就相形见绌了 。但是,这么一个残暴的人,为什么被后世同情甚至称颂呢?
文章插图
其实,对于这种同情,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
首先,项羽做人简单、敢作敢当、有情有义,这个特点与普通人很像,即是“凡人”特质,很容易惹得与他相似的普通人同情他 。
他推翻秦王朝之后,认为该恢复诸国,于是一口气封了十八个王,自己封了西楚霸王 。估计他没有认真想过:这些王之间什么关系、谁节制谁、他西楚霸王有没有最高权力,等等,做人做事太简单 。
至于敢做敢当,项羽垓下之战被围,战胜无望之后,项羽没有苟且偷生,而是悲壮地自刎,宁折不弯 。
同时,在四面楚歌声中,项羽还能对虞姬吟诵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不是有情有义的一个人吗?
- 为什么买的枸杞越晒越黏
- 杏鲍菇为什么要焯水
- 俄乌战争,为什么说俄罗斯只能赢,不能输,输了会有怎样的后果
- 做黄桃罐头为什么要放柠檬汁
- 做黄桃罐头为什么要用盐水泡一下
- 粮价上涨为什么没有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农民如何在粮价不变的基础上,提高收入
- 九族是哪九族,为什么皇帝杀了罪臣还要诛灭九族
- 数控折弯为什么没人干
- 水瓶座为什么留不住双子座,双子座要提防三大星座?
- 压力大,为什么现在有的人感觉生活压力很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