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的形式写一篇环保信( 八 )


朱元璋与护驾墩有什么关系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路,改称应天府 。再经过12年的艰苦奋战,他终于打垮长江中下游的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于公元1368年正月称帝,为洪武元年,国号大明,以应天府为南京 。直至洪武二年九月,他才召集群臣商议都城之事 。朱元璋最想在其老家临濠定都,当时刘伯温已经看出朱元璋是坐定江山以后必杀功臣的过河拆桥之人,他不想让朱家王朝长久兴盛,极力劝说朱元璋放弃定都凤阳的计划,改南京为京师,作为都城 。
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没有超过60年的短命王朝,因为南京是一个燕子窝形状,成不了大器,朝代不会长久 。朱元璋从定都南京的第一天起,心里就不踏实,更有一个心病困扰着他 。明皇城大内为填燕雀湖而成,地势下沉,朱元璋认为这破坏了风水,对子孙后代不利,觉得南京非大明的万年帝都 。所以,他一直想着迁都 。迁都往何处?有谋臣献策:南京以南200里处的大官圩,西靠青山为龙居,正北有南朝第一帝刘裕重挫卢循的圣地护驾墩,四周更有八十八座山峰环绕,正合皇上生日重八,不但是龙兴之地,而且会长久兴盛,可建都城 。
洪武三年三月(公元1370),朱元璋派刘伯温前去大官圩考察地形,刘伯温领命后,登上大官圩北面的最高山峰,细数大官圩四周林立的山峰,却故意不数自己脚下的山峰,数来数去,只有八十七座山峰 。刘伯温回南京向朱元璋汇报说大官圩四周只有八十七座山头,与皇上生日不合,非龙兴之地 。想不到朱元璋退而求其次,执意要在大官圩修建都城 。刘伯温又使一计,说大官圩周围环水,若建都城需粘性土质方可 。四月,朱元璋又派大臣前往大官圩考察,取些土样带回 。刘伯温则提前派人到大官圩悄悄放出风声,说大官圩若建都城,所有乡民将失去土地并无法生存 。当地乡民恐失去土地,冒死在样土之中添加了草木灰 。刘伯温以大官圩土质过于松软无法修建城墙为由,再次反对在大官圩修建都城 。
刘伯温在建都、迁都的事情上,每次都与朱元璋意见不一致,朱元璋心中己有不快,但又不便说出 。朱元璋决定亲自到大官圩进行考察,看大官圩到底是否适宜修建都城 。
五月初三,朱元璋自带五十内廷亲兵从南京乘官船出发,初四至护驾墩 。朱元璋命众人在船上待命,自己仅带一位将士着便装从护驾墩码头上岸微服私访 。朱元璋漫步在繁华古镇的石板路上,眼里看到的简直就是一幅江南的清明上河图,心情非常愉快 。主仆二人出了东关口,过了护驾墩桥,放眼东望,河水波光粼粼,杨柳夹岸青青 。朱元璋边走边欣赏护驾墩的水乡风光,不知不觉已经东出古镇两里开外 。经过一个村庄,村庄前面的河面更加开阔,有四五乡民立木船之上在河中打捞塘泥 。朱元璋手摇折扇沿河堤而行,兴致渐浓,他正准备与船上捞泥的乡民打招呼,不料从船上扔来一坨塘泥,溅得岸上主仆二人满身是泥 。朱元璋的兴致立马荡然无存,因是微服私访不能暴露身份,只得悻悻而归 。回来路过村口一户门前,户里一对老人看到主仆二人全身是泥,满头是汗,就邀二人坐在门前柳树下休息,并赠每人一碗茶解渴 。老人又让二人脱下外套帮其浣洗,时值晌午,日头正烈,不一刻衣服就凉干了 。喝茶休息时,看见老人门前堆放了一些从田埂和水边收割的柴草,朱元璋告诉两位老人,自己是做生意的,见多识广,说门前柴草中的菖蒲和艾草有避邪的作用,端午节前插在门头上可避邪保平安,并反复叮嘱老人,明天就是端午节了,今天晚上一定要在门头上插好 。朱元璋走后,老人就在自家门头上插上了菖蒲和艾草,隔壁的一户人家也学着老人在门头上插了菖蒲和艾草 。当天夜里,五十个蒙面人悄悄潜进村庄,挨家挨户进行屠杀 。第二天早上,只有门头上插了菖蒲和艾草的两户人家开了门,且全家人口平安 。这两户一家姓邰,一家姓朱,这次劫难之后,这个村就改名为“邰朱村",并一直沿用至今 。此所谓“先有护驾墩,后有邰朱村 。"端午节门头插菖蒲和艾草避邪保平安的习俗也从此在大官圩和江南地区传开和保留至今 。
再说朱元璋来大官圩的目的是考察地形是否适合建都城,哪知节外生枝,考察不成反遭当地人大不敬,甚是恼怒 。他回到南京后,从此不再提迁都大官圩之事 。殊不知这仍是刘伯温使的计 。五月初三那天,刘伯温在朱元璋乘船去大官圩的同时,就派人快马加鞭从陆上于当天赶到大官圩散布消息,说皇上又派人明天到大官圩私访考察地形,并说要想不在大官圩建都城,乡民们必须对私访者捉弄一番,私访者必定向皇上汇报大官圩的坏话,只有这样,大官圩才不会被定为都城 。所以才会出现“塘泥溅龙身,血洗邰朱村”的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