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利避害”是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思想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淮南子·缪称训》:“人之情 , 于害之中争取小焉 , 于利之中争取大焉 。”趋利避害思想应用到农业生产上就是“种谷必杂五种 , 以备灾害”的经验总结 。明代的马一龙不仅明确总结出农业生产的趋利避害原则就是“知其所宜 , 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 , 避其不可为” , 而且把它提到“力足以胜天”的高度 。
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成就
1、灌溉渠系工程
开渠道满足作物的水分需要 , 开水沟排除农田多余的水 , 是农田水利的主要任务 。所以沟渠工程是最普遍的一种型式 。商、周时期农田中的沟洫分别起着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排水的作用 。战国时期 , 列国争霸 , 为达到富国强兵目的 , 水利事业倍受重视 , 大型渠系建设迅速兴起 。魏国西门豹在今河北临漳一带主持兴建漳水十二渠 , 为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 。自西汉以下数百年间 , 本地区一直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区域 。公元前三世纪 , 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 , 至今历时二千多年而不废 , 效益有增无减 。都江堰建于岷江冲积扇地形上 , 为无坝引水渠系 。渠道工程主要由鱼咀、宝瓶口和飞沙堰三部分组成 。整个工程规划布局合理 , 设计构思巧妙 , 管理运用科学 , 施工维修经济 , 为中国古代灌溉渠系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工程 。建成后 , 四川平原遂“旱则引水浸润 , 雨则杜塞水门……水旱从人 , 不知饥馑 , 时无荒年 , 天下谓之天府也” 。关中平原上的郑国渠是规模最大的一个渠系工程 , 由水工郑国主持修建 。渠西引泾水 , 东注洛水 , 干渠全长三百余里 , 计划灌溉面积达四万顷 。司马迁评价郑国渠在秦统一事业中所起的作用说:“渠就 , 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 , 收皆亩一钟 。于是关中为沃野 , 无凶年 。秦以富强 , 卒并诸侯” 。西汉时 , 灌溉渠系工程继续有发展 , 关中地区建成了白渠、六辅渠、成国渠、蒙茏渠、灵轵渠等;在今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皆引河及川谷(水)以溉田”;新疆古轮台(今轮台县)、渠犁(今库勒尔县)、伊循(今若羌县一带)、车师、楼兰(今罗布泊北岸一带)和伊吾(今哈密附近)等地也多有灌溉工程 。西汉以后 , 灌溉渠系工程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 只是在少数地方略有兴建而已 。
2、陂塘工程
陂塘系利用自然地势 , 经过人工整理的贮水工程 , 其功能是蓄水溉田 。二千多年前的文献中已有利用陂池灌溉农田的记载:“滮池北流 , 浸彼稻田 。”芍陂兴建于春秋战国时期 , 是最早的一座大型筑堤蓄水灌溉工程 , “陂有五门 , 吐纳川流” 。直径大约百里 , 周围约三百多里 , 灌注今安徽寿县以南淠水和肥水之间四万顷田地 。今天的安丰塘就是其残存部分 。汉代 , 陂塘兴筑已很普遍 , 东汉以后 , 陂塘水利加速发展 。陂塘水利适建于丘陵地区 , 起始于淮河流域 , 汝南、汉中地区也颇发达 。从云南、四川出土的东汉陶陂池模型 , 可看出当时已在陂池中养鱼 , 进行综合利用 。《淮南子·说林训》中有关于陂塘灌溉面积数量的计算:“十顷之陂可以灌四十顷 。”中小型陂塘适于小农经济的农户修筑 , 南方地区雨季蓄水以备干旱时用 , 修筑尤多 。元代王桢《农书·农器图谱·灌溉门》说:“惟南方熟于水利 , 官陂官塘处处有之 。民间所自为溪堨、水荡 , 难以数计” 。明代仅江西一地就有陂塘数万个 。总之 , 古代遍布各地的陂塘 , 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不可低估 。
3、太湖流域的塘浦圩田系统
隋、唐、宋时期 , 水利建设遍及大江南北 , 太湖流域的塘浦圩田大规模兴修尤为突出 。古代太湖地区劳动人民在浅水沼泽 , 或河湖滩地取土筑堤围垦辟田 , 筑堤取土之处 , 必然出现沟洫 。为了解决积水问题 , 又把这类堤岸、沟洫加以扩展 , 于是逐渐变成了塘浦 。当发展到横塘纵浦紧密相接 , 设置闸门控制排灌时 , 就演变成为棋盘式的塘浦圩田系统 。宋代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1043年)中描述道:“江南旧有圩田 , 每一圩方数十里 , 如大城 , 中有河渠 , 外有闸门 , 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 , 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 , 旱涝不及 , 为农美利 。”太湖地区的塘浦圩田形成于唐代中叶以后 。五代时吴越国利用军队和强征役夫修浚河堤 , 加强管理护养制度 , 设立“都水营田使”官职 , 把治水与治田结合起来 。这些措施对塘浦圩田的发展和巩固起到了良好作用 。北宋初 , 太湖流域塘浦圩田废而不治 , 中期又着手修治 。南宋时大盛 , 作了不少疏浚港浦和围田置闸之类的工程 。
-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关系
- 中国古代七大奇迹
- 中国古代气是指什么
- 中国古代强身健体的方法有哪些
- 中国古代三大女王就是这么霸气
- 中国古代三字复姓连着的有哪些
- 初学者如何学习中国象棋
- 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开始纺织布匹
- 中国古代神怪小说
- 中国古代十二圣分别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