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书体例都有什么( 二 )


早期的史书
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晋朝太康年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 。东汉末年,荀悦撰成《汉纪》,开创了编年体的断代史 。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编年体的优点是方便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还避免叙事重复,《资治通鉴》的成功开创了撰写编年史的高潮 。
陈寅恪曾说:“中国史学莫盛于宋 。” 。编年体盛行起来,从而产生了纲目体与纪事本末体,梁启超以为:“盖纪传体以人为主,编年体以年为主,而纪事本末体以事为主 。夫欲求史迹之原因结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非以事为主不可 。”
中国古代史书体例都有什么魏喜平
(发表于《基础教育研究》2003. 2)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而史书则是其中的一枝奇葩 。这些史籍在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多种体例,犹如奇花异放,色彩纷呈 。
先秦史籍,有记言(如《尚书》、《国语》、《战国策》等)和记事(如《春秋》、《左传》等)之分,有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等)和编年体(如《春秋》、《竹书纪年》等)之别 。但这些史书,有的失之简短,有的流于散碎,不具有系统性,就其规模和体制而言,仍尚欠成熟 。
史书的真正成熟始于汉代 。自汉以后,中国史书(不包括笔记野史)的体制大致可以分为纪传体(有通史和断代史之分)、编年体(也有通史和断代史之分)和纪史本末体三类 。如究其特点,则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
纪传体首创于司马迁的《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这种体例,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人物传记 。因而,纪传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记叙集中而清楚 。
自《史记》问世以后,中国史书大多以这种体例写成,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除《史记》为通史外余为断代史),可谓纪传体的一统天下 。纪传体深受史家的青睐,这还应归功于其较合理的编排体例 。以《史记》为例,它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组成 。本纪以帝王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世家中的部分内容以朝代或诸侯国的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 。表又分为世表、年表、月表,是以表格形式,分别按世代、年、月排列的简明大事记,以补纪、传叙述之不足 。书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分门别类地记叙了礼仪(《礼书》)、音乐(《乐书》)、军事(《律书》)、历法(《历书》)、天文(《天官书》)、祭典(《封禅书》)、水利(《河渠书》)、经济(《平准书》)等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概况,具有专门学科史的性质 。如此一来,这部史书不仅体例完备,包举全面,规模宏大;而且纲目井然,点线交织,铺陈有方,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郑樵《通志考》) 。到了《汉书》(第一部断代史),它取消“世家”,并入“列传”,称“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并增加了《地理志》、《艺书志》等纲目 。自此以后,其他纪传体史书虽由于时代特点或史家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在设立条目时有增易,但大都没有跳出《汉书》所创的体例 。自《汉书》以后的纪传体史书,便以纪为纲,包举大端,以列传和志为目,详述其事,从而构成了一种以线带点,以点补线,较为系统而完备的史书体系 。这样,要了解历史发展的脉胳,可以在纪中找到线索;要掌握人物事迹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可以在传中得知详情;要获得天文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查找志中的有关条目(《三国志》分魏、蜀、吴三志,志中只有纪传,体例较独特) 。总之,体例全面、纲目清楚、点线互补便是纪传体史书的第二大优点 。
再次,纪传体史书写人时以本人传纪为主,但在他人传说中也能见其踪迹,有时二者互为补充映衬,使人物事迹更为丰富,形象出更趋丰满 。如,在《史纪·项羽本纪》中记项羽焚烧阿房宫欲东归之后写道:“项王使人致命怀王 。怀王曰:‘如约 。’乃尊怀王为义帝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则写道:“项羽使人还报怀王 。怀王曰‘如约 。’项王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 。乃曰:‘怀王者,吾家顶良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平定天下,诸将及籍也 。’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正是有了《高祖本纪》中的补充,我们才了解了项羽当时对怀王的不满和尊怀王为义帝时的虚假以及他自矜功伐的狂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