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学是什么意思

鲁学 , 一门研究山东省山东简称鲁特殊文化的学问 。研究方式主要是吐槽 , 研究的文化包括 酒文化、直男癌、生殖癌、编制爱好者、高考大省、领导文化、土味审美等值得吐槽的文化 。吐槽原因是部分山东人严重迷之自信、严重重男轻女、严重夸张……总之就是用力过猛 。鲁学里 , 山东又称沙东、葱省、浩克 , 鲁学又称葱学 。
因为《中餐厅》中黄晓明不仅有迷之自信还的确是山东人 , 网友吐槽明学是鲁学的分支 。
什么是齐学?属于儒学范畴吗?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哪些啊?西汉前后 , 齐学、鲁学的一个重要表现形态是儒家中的所谓“齐学”、“鲁学” 。
战国时期稷下学的影响是深刻的 , 不仅影响到当时各国学术集团的出现 , 而且影响到秦朝博士制度的建立 。秦朝七十博士官的设置及其咨询职志就是参考稷下学宫而来 , 只不过后来变了味道而已 。秦的“焚书坑儒”对儒家是一沉重打击 , 尤其是儒家的传经派 , 他们除了壁藏经书蛰伏起来 , 几乎再也无事可做 。生存危机使传经派继续分化 , 一批所谓“不知时变”[7]者仍然固守旧统 , 一批灵活权变者则揣摩经义创新 , 试图以经参政 。
秦汉之际 , 孔甲、叔孙通师徒的言行较为直观地反映了儒家内部齐、鲁学风的分化 。孔甲乃孔子九世孙 , 秦末投张楚任陈王博士 , 时人批评他“淡泊世务 , 修无用之业 , 当身不蒙其荣 , 百姓不获其利”[13];陈胜评论他“‘儒者可与守成 , 难于进取’ , 信哉博士”[13] , 是属于鲁学的典型传经派 。叔孙通乃孔甲弟子 , 孔甲评价他“能见时变”[13] , “学儒术而知权变” 。他辞师进京任秦朝待诏博士 , 以巧于应答而免祸晋升 , 后追随刘邦任博士 , 号“稷嗣君” , 说明他饶有稷下学风 。当皇帝刘邦无策约束功臣时 , 叔孙通建议说:“夫儒者难与进取 , 可与守成 。臣愿征鲁诸生 , 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7](P2722)并特别解释说:“五帝异乐 , 三王不同礼 。礼者 , 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 。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 , 谓不相复也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7](P2722)他到鲁地征聘儒生制定朝仪 , 有两儒生讽刺他说:“今天下初定 , 死者未葬 , 伤者未起 , 又欲起礼乐 。礼乐所由起 , 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 。吾不忍为公所为 。公所为不合古 , 吾不行 。公往矣 , 无污我!”[7](P2722)而叔孙通则反唇相讥:“若真鄙儒也 , 不知时变 。”[7](P2723)显然 , 鲁两儒生与孔甲一样同属鲁学风格 , 而善权变通的叔孙通则迥然不同 , 礼仪一成 , 上下皆大欢喜 , 弟子称他“叔孙生诚圣人也 , 知当世之要务 。”[7](P2724)司马迁也给予高度评论:“叔孙通希世度务 , 制礼进退 , 与时变化 , 卒为汉家儒宗 。”[7](P2726)叔孙通平生所为善于权变 , 顺应时势 , 尤其是“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而制朝仪的创举 , 灵活地把儒家古经变通进现实政治中 , 表现了典型的齐学之风 。
这一时期 , 出现了几部明显反映儒家齐、鲁学风分化的对立性代表作 , 即《公羊》与《谷梁》的对立 , 《齐诗》与《鲁诗》的对立 , 《齐论》与《鲁论》的对立 。
《公羊》据说传于齐人公羊高 , 代代家传 , 到汉景帝时由公羊寿和齐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谷梁》据说传于鲁人谷梁赤 , 大体与《公羊》同时并传 , 成书时间可能稍晚《公羊》 。《公羊》以传“微言大义”著称 , “任于权变”[14] , “多言灾异”[15] , 善于迎合时政 , 是西汉前期最时髦的学说 。董仲舒学术成名、公孙弘拜相封侯 , 都是赖于研治《公羊》 , 甚至可从某种意义上说 , 连整个儒学在汉代登上两千年统治地位也是借助了当时发挥《公羊》学“微言大义”的直接契机 。《谷梁》惟传“大义”不传“微言” , 浓于训诂而淡于应时 , 思辨色彩逊于《公羊》 。韦贤等人所谓“《谷梁子》本鲁学 , 《公羊氏》乃齐学” , 准确地概括了两家经说的不同学术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