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跳高的简朴方法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意义深远的实验:
把跳蚤随意放在地上,它能从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 。
这时心理学家在一米高的位置放了个盖子,当跳蚤再次跳起时,就会撞到盖子,而且之后每次跳起都会撞到 。
过了一段时间,再拿掉盖子就会发现,跳蚤已经不能再跳到一米以上了 。
甚至久而久之,跳蚤因为害怕碰壁,已经不愿再改变,也不敢再高高跃起,从跳高冠军变成了爬蚤 。
这就是闻名的跳蚤定律,其中隐藏的正是人生的真相:
一个人痛苦的根源,不是命运崎岖,而是自我设限 。
人活着最大的障碍,是画地为牢,慢慢废掉了自己 。
走过半生,终于明白:真正厉害的人生,是从破局开始的 。
01
打破格局,提升处世高度
为什么说格局决定结局?
作家余秋雨有句话形容的很贴切:
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生活琐碎中沉沦,真正自信的人,总能够简朴得铿锵有力 。
的确如此 。格局小了,心就小了,能装下的事物少之又少,把自己困于一片天地里难以脱身 。
格局大了,心态就好了,看世界的角度自然会通透许多,生活也就顺遂了 。
俗话说的好:站得越高,看的越远 。
你想要看到什么样的天地,就应该站在什么样的高度,拥有什么样的格局 。
被奉为学界泰斗的季羡林先生,有件小事常被人称颂 。
2001年,北京的冬天很冷,季羡林的一位学生举办了一场学术报告 。
零度以下的天气里,90岁高龄、身患重病的季老顶着寒风,认真听了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不久后就被送往医院 。
有人问他:即便是为学生站脚助威,也没有必要在那里冻两个小时啊 。
他回答道:有必要 。因为他讲的有些新东西,有的我还不了解 。
真正的高贵,大抵正是如此 。拥有大格局的人,都是没有身份感的 。
谦卑,是骨子里的修养;平和,是对待世间万物的尊重 。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就在处理小事的态度上 。
人生在世,唯有打破原有的格局,做一个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的人,才能走上更宽的路,看到更美的风景 。
心怀大格局,少了鸡毛蒜皮的破事,日子只会越过越坦然安闲 。
02
突破认知,改变做事思维
网上有个热度很高的理论:你是否看到了一只鸡?
这个理论源自一个故事:有位导演拍了一部短片,其中内容主要是一些城市风光和建筑 。
然后他把短片拿给那些还在钻木取火、没经过文明开化的非洲土著人去看 。
没想到土著人在看完短片后,都在讨论短片里的一只鸡 。
但问题是,在此之前,从未有人注重到短片中有只鸡 。
之后导演仔细一帧一帧重新看了短片,终于在一个角落看到那只鸡 。
而这只鸡出现的时间,连8画格都不到 。
但相比短片中其他事物,在土著人的认知里,鸡是最认识的,所以他们只在意这只鸡 。
由此可见,认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模式 。
人在年少时,总是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直到中年后,才慢慢回归本真 。
人在懵懂时,总喜欢与人争辩,最后伤身伤心;直到成熟后,才明白了沉默的力量 。
人在无知时,狂妄且自大,浅薄且平庸;直到跌倒后,才认清了自己多么渺小 。
有时候,躺在池子里就以为看到了世界的全部,不过是圈住了自己的认知范围 。
人生到最后,总要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
就像《教父》中那句经典台词所说的: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
当你读过更多的书,就会知道解决事情不是只有一种办法,也不会困于感情琐事中无法脱身 。
当你走进更高层次的圈子,就会发现人生的更多可能性,也不会深陷起点无法前行 。
当你的眼界开阔了,难事就变轻易了,过不去的大事也会变成小事 。
改变命运,先要突破认知;走出井底,才能认清自己 。
03
击破抱怨,戒掉垃圾情绪
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
怨言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 。
活在抱怨中的人,通常会被负能量控制,意志慢慢被摧毁,热情徐徐被削减,再也没有和生活对抗的勇气 。
每当碰到崎岖时,总能想起旗袍先生崔万志的故事 。
他在出生时,由于脐带绕颈导致脑部缺氧,落下了残疾的病根 。
从小到大,因为行动不方便、说话不流畅,崔万志在上学、求职时都遭到了排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