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的来历

放鞭炮的来历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蹋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 。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 。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 。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 。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但是在现在,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
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 。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 。《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 。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 。”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 。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
回答于 2022-04-30
鞭炮的来历是什么?1、爆竹起源于先秦时期已存在的“爆祭”
先秦时期已存在的“爆祭”,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 。《周礼·春官》篇所记载的“九祭”中的第三祭,即是“爆(炮)祭” 。“爆”,其实就是烧,但其与一般烧火不同的是燃烧时要发出声响 。这是先秦时期流行的一种“用火”方式,《诗经·小雅》中的《瓠叶》诗即称,“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
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而发出很大的响声,最能达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种燃料,故“爆竹”流行开来 。宋代,爆竹又衍变成了“燎竹”,宋代文人袁文的《瓮牖闲评》书中有“岁旦燎竹于庭”的记载 。其对“燎竹”的注释是:“燎竹者,爆竹也 。”
在西汉辞赋家东方朔撰写的《神异经》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名曰山臊 。其音自叫 。人尝以竹着火中,爆烞而出,臊皆惊惮 。犯之令人寒热 。”这里所说的“山臊”是一种模样怕人的猴科灵长类动物,又名“山魈”,如今在非洲仍然常见 。
或许是山臊身上带有传染性极强的病毒,“犯之则令人寒热”,人接触山臊后即生病,所以古人视之如妖魔鬼怪,传说中怪兽“年”即是它的化身之一,故古人“爆竹”以驱之 。
《神异经》是部志怪小说,尽管对其作者尚有争议,但该书成书当不晚于六朝 。这说明至迟在六朝时期,古人仍通过爆竹驱魅辟邪,并已移植于过年风俗中 。从民俗史料所记来看,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也曾记载了当时的过年风俗:正月初一天蒙蒙亮的鸡鸣时分,人们便起来,“先于庭前爆竹,以劈山臊恶鬼 。”
2、过年燃放爆竹唐宋时期最为盛行
“爆竹”的产生原本是一种民俗现象,但其能广泛流行,据说与一个名叫李畋的唐代道士有关 。《异闻录》记载,李畋“邻人仲叟为山魉所祟,畋命旦夕于庭中用竹著火爆之,鬼乃惊遁 。至晓,寂然安贴” 。
从《异闻录》所记来看,李畋的“爆竹”仍是传统的焚烧方法,与现代的爆竹完全是两码事情 。说他以小竹筒装硝,导引点燃,以硝烟驱散瘴气,不过是传说而已 。
过年燃放爆竹,唐代开始盛行 。唐诗中爆竹有许多描述:“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元稹《生春二十首》)、“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张说《岳州守岁二首》)、“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就聚爆竿仄”(于鹄《早春》) 。
过年燃放爆竹之风到宋代更为普遍,宋代文人所记比唐代更加丰富:“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陈与义《除夜二首》)、“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黄公度《乙亥岁除渔梁村》……当然,最著名的还是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其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成了过年时最流行的名句 。
然而,这时广泛流行的爆竹并不是用火药制成的,而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燎竹”风俗,即烧真竹子,又叫爆竿 。现代乡村仍能看到的烧“岁火”现象,便是此遗俗,岁火越旺越吉祥 。
3、用火药为原料的爆竹始于北宋末期
用火药为原料的爆竹,出现于北宋末期 。但那时使用火药的爆竹叫“爆仗”,与军事行为有关联 。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此叫法源于军中一种仪仗形式的表演,“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 。表演开始的号令,叫“爆仗”,“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