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的来历( 三 )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中国鞭炮发展史:起源于先秦“爆祭”活动
春节放鞭炮的来历 春节放鞭炮哪个朝代 导读:春节的习俗活动很多,最不可缺少的是春节放鞭炮,虽然如今城市不给放,但是人们会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弄出鞭炮声,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那么,春节放鞭炮的来历是什么?春节放鞭炮哪个朝代呢?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
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 。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 。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 。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 。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 。《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 。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 。”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 。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 。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是出于迷信,认为鞭炮能驱邪、避瘟,保佑家人平安吉祥 。有关放鞭炮还有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过年时需要放鞭炮的原因,恐怕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叫“年”的怪物 。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 。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 。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 。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 。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 。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
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
驱逐鬼怪
相传,古时的人们曾深受一种叫“年”的凶猛野兽的袭击,每到除夕这天 。“年”便会闯入村庄,伤害人们吞食牲畜,使得老百姓们整日惊慌失措 。在一次躲避“年”的出逃过程中,村寨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因为受到村中老妇的帮助,他许诺为人们驱走掉“年” 。老人在房门上贴了大红纸,点了许多火光,使得屋内通亮,还在院内燃烧竹子,发出了“劈劈啪啪”的响声,“年”一到村庄,看到这个场景,吓得浑身发抖,狼狈逃离 。村民们欣喜若狂,纷纷换上新衣服,张灯结彩,互相道贺 。从此人们一到除夕这天,便仿照着老人的方法,家家户户贴红对联,烛火通明,燃放爆竹,在敲锣打鼓中通宵守夜,迎接新春的到来 。第二天一早,人们还要走亲串友,互相祝贺道喜 。从此这一风俗越传越广,随着代代的相传也就成了今天的过年 。
延至今日,除夕放鞭炮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南朝梁代宗惊《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
文献记载
新年放鞭炮是中国的传统民俗,
描写这一场景的诗词,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宋人王安石的《元日》了 。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
而在更早的唐朝,诗人来鹄在《早春》也描写了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新历才将半纸开,
小亭犹聚爆竿灰 。
偏憎杨柳难钤辖,
又惹东风意绪来 。
《荆楚岁时记》也记载道:“正月一日 。是三元之日也 。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 。以辟山臊恶鬼 。”
按语中提到了东方朔《神异经》所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 。名曰山臊 。以竹著火中烞熚有声 。而山臊惊惮……”这些文字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 。这也印证了我们更熟悉的——用爆竹驱赶”年兽“的传说 。
民俗中的声声爆竹寄托了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
然而,鞭炮会给21世纪的城市带来很大的麻烦:空气污染、垃圾碎屑、噪音扰民、医院也会在春节期间收治很多被鞭炮炸伤的病人 。
当人们看到鞭炮负面社会效应后,就开始讨论是否要应该全面禁放、取缔“糟粕”了 。尽管现在禁放的城市逐年增多,而燃放鞭炮的传统,并非理性思考可以根除 。显然,在放鞭炮除了驱邪的作用,还有着更深层的社会学意义和心理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