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节由来有
1、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在其母死后经常到阴间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 。后来,他用各种原料煮成甜粥,再洒一把黑芝麻在粥上送给母亲,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 这是什么?” 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 。看守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 。因此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 。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 。
2、另说源出送穷,明代学者谢肇制说:“高阳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弃破及街巷口,除贫鬼 。”清代学者多赞成此说,林祖焘(闽中岁时杂咏)诗:“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 。扫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迓钱神 。”
拗九节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 。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 。此外,凡是人的岁数逢九或是九的倍数,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 。
“拗九节”演绎成为尊老敬老、崇尚孝顺的社会风尚,在福州发扬光大 。“拗九节”里,福州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就在陈氏祠堂里摆起了盛大的千人“孝顺宴”,村里年轻人忙里忙外,端菜送茶 。这一拗九敬老节的宴席风俗,在当地已经沿袭二十多年 。
拗九节的来历是什么?拗九节的来历是:
传说“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 。其后正月晦日(正月初六)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 。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 。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 。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 。
旧时以阴历正月晦日为送穷日,后布置如何演变,至明、清时改为正月廿九日 。早年每逢这天,福州城总是挨家挨户大扫除,清理家中破烂尘秽,并将之作为垃圾倒掉,谓之送穷 。
2005年一碗“拗九粥”的诞生:
从2005年开始,因为一碗粥而诞生的“拗九节”在福州已经举办了十年,从一家一户的儿女感恩之行,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个敬老“孝顺节” 。福州,熬出了一锅文明的“幸福粥” 。
2004年时,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一次偶然机会,他看到了这张老照片,心中立刻涌起对父母的思念,只不过父母早逝,“子欲养而亲不待”让他遗憾不已 。而当时,拗九粥在社会上已经不太流行,有些年轻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拗九粥 。他觉得需要做点什么,唤起整个社会对孝亲敬老的重视 。
拗九节,来历是什么拗九节的由来
“拗九节”主要是从民间流传的《目连救母》故事演变来的 。
古印度僧人目连的母亲提有个怪毛病,她最恨出家人 。但是目连却一心向佛 。长大后,一次他外出经商,临行时对他的母亲说:“孩儿出外求财,母亲在家要积德积善,对出家人要如同对孩儿一样 。”其母嘴上应允着 。谁料目连走后,其母把答应儿子的话置之脑后,凶悍地把登门化缘的僧尼全都赶走,家中虽有万贯家财,却吝啬到一顿饭也不愿意布施 。
半年后目连回到家,听说其母对出家人极不友好,就向其母查问原因,其母一听大怒,斥道:“你竟敢不信你母亲?我要是对出家人不好,七日之内不得好死,死了后还要坠入阿鼻地狱!”结果七天后其母突然暴死 。目连大恸葬母,随后他抛弃荣华富贵,一心归依释迦牟尼,成了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 。
目连经过打听得知其母死后果真坠入了阿鼻地狱 。他去到地狱找到了已变成饿鬼、正受苦刑的母亲,悲哀异常,当即就用钵盛饭喂其母 。可饭未入口即化成火炭 。目连悲号涕泣 。如来佛见目连如此孝顺,就对他说:“你虽然修成罗汉,但仅靠你一人的力量却救不了你母亲,你必须广造盂兰盆会,使天下饿鬼全能吃饱,只有这样你的母亲才能得救 。”于是目连便请十方僧众广设盂兰盆会,超度天下饿鬼,其母这才得以脱离地狱 。
【拗九节由来】之后,目连每天送饭给母亲,饭却总被小鬼吃掉 。后来目连想了个办法,他用荸荠、花生、桂圆、红枣、红糖、芝麻等一起煮成了卖相很不好的”拗九粥“,小鬼一看卖相如此难看,也就没有继续吃下去的心思了 。之后,目连的母亲才吃到了儿子送来的粥 。又因为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日 。知道的人都连连赞叹目连的孝心,并模仿目连尽孝,在每年的正月廿九日煮“拗九粥”孝敬双亲及邻里长辈,并慢慢的传承了下来,于是就有了“拗九节”这个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