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比喻什么?与哪一部著作有关?( 二 )


据《战国策·齐策一》记载,当年苏秦这样描述齐国都城:“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 。……”左思对自己家乡的历史非常自豪,据说在《齐都赋》中描绘了齐都临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风光优美的景象,引人入胜 。可惜,《齐都赋》全文已经散佚,未能流传于世,只有少数散文残章被收录在《水经注》与《太平御览》等古籍中 。
洛阳纸贵出自哪部著作

“洛阳纸贵”比喻什么?与哪一部著作有关?

文章插图
“洛阳纸贵”与《三都赋》有关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的原有意思是:当时大家都在竞相抄写《三都赋》的内容,导致当时的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上涨的情形 。
后来这个词就引申为某人的著作很受欢迎,广为流传 。
《三都赋》是西晋文学家左思所写都城赋 。臧荣绪《晋书》曰:左思作三都赋,世人未重 。皇甫谧有高名于世,思乃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也 。后《三都赋》名满天下,一时洛阳纸贵 。
今人傅璇琮考证,《三都赋》成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之前 。姜亮夫认为《三都赋》作于291年 。白居易《和酬郑侍御东阳春闷见寄》:“一缄疏入掩谷永,三都赋成排左思 。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因为当时人们竞相抄写三都赋的内容,而造成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上涨的情形 。陆机原本打算写《三都赋》,因为左思已经写的很好了,就放弃这个念头 。王鸣盛说:“左思于西晋初吴、蜀始平之后,作《三都赋》,抑吴都、蜀都而申魏都,以晋承魏统耳” 。
《文选·三都赋》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一段文字,云:“思作赋时,吴、蜀已平,见前贤之是非,故作斯赋,以辨众惑 。
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与哪部著作有关
“洛阳纸贵”比喻什么?与哪一部著作有关?

文章插图
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这个成语与左思的《三都赋》这部著作有关 。洛阳纸贵,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uòyángzhǐgu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晋书·左思传》 。
原义是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都涨价了,后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
用法: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定语、补语;多含褒义 。造句:1、王教授的作品出版后,风行一时,真有洛阳纸贵的势头 。2、这些作品也许都曾洛阳纸贵过,但平心而论并非最好 。3、这本书走红,一时间洛阳纸贵 。
4、该文很快传入国内,一时间洛阳纸贵,版本众多 。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是源于大家争相传抄哪部作品而得名
“洛阳纸贵”比喻什么?与哪一部著作有关?

文章插图
洛阳纸贵是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而得名 。洛阳纸贵,汉语成语,拼音是luò yáng zhǐ guì,意思是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
成语出处《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
”白话释义《晋书·左思传》:“于是豪强权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的纸都变贵了 。”扩展资料:成语典故左思家族世代学习儒学,家学氛围浓厚,父亲左熹从小对左思和左芬兄妹二人进行儒学教育 。可左思小时候很顽皮、不爱读书,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都没学成 。左熹对朋友说:“左思通晓、理解的东西,比不上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出息了 。
”小左思听到这话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下决心、勤奋向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 。少年时他就写成《齐都赋》,显示出文学方面的才华 。
后来,他废寝忘食,潜心研究,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 。一时间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竟然导致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