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写作背景

少年中国说写作背景

少年中国说写作背景

文章插图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 。
那年是庚子年,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 。
帝国主义联合起来,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 。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 。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戊戌变法失败迫使梁启超逃亡日本,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变法图强的努力,到日本的当年就创办了《清议报》,通过媒介竭力推动维新运动的继续 。
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扩展资料《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
此文影响颇大,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政论文,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上,在文中将封建古老的中国与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了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所之暗潮”的代表作 。
少年中国说的背景
少年中国说写作背景

文章插图
《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是梁启超创作的散文,文中极力歌颂了少年的朝气蓬勃,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而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其核心目的就是全面学习西方,之所以要学习西方,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极为腐朽,所以梁启超认为中国需要改革,因此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就是为了促进改革而写的散文 。
我个人对梁启超并不感冒,我觉得梁启超就是一个投机者,并非真正的改革派,既没有改革的实力,也没有改革的决心,无法就是“文青”,用所谓的文字摇旗呐喊一下而已,而且还是随时“墙头草”似的转舵 。
1900年,最大的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烧杀抢掠,最终以签订《辛丑条约》收场,史称为“庚子国变”、“庚子国难” 。“庚子国变”虽然发生在1900年,实质是戊戌变法的“后遗症” 。1898年慈禧太后结束戊戌变法之后,将光绪皇帝幽禁在瀛台,并且考虑废掉光绪皇帝,但是遭到了各国一直反对,国内反对声也比较大 。慈禧太后顶住压力一心要废掉光绪帝,结果外国人一再干涉,使得废帝计划流产 。
这其实是严重干涉我国内政,普通人都难以忍受,作为慈禧太后当然更为愤慨了 。十九世纪,随着外国人涌入,外国传教士也开始自由进入中国,相当一部分传教士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侵占国人田地,从而聚敛钱财,甚至超越了地方政府的政令,而且部分教民横行乡里,这使得中国民间反外情绪倍增,从而组织了各类群体,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对抗外国势力 。
少年中国说的写作背景
少年中国说写作背景

文章插图
【少年中国说写作背景】写作背景]梁启超生活在清末民初 。面对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和国家的落后、虚弱,他追随康有为,积极投入一系列变法维新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 。
“百日维新”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层次结构]全文七段 。第一段提出“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的中心意旨,领起并统贯全篇 。
第二段比较“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为后文论国之“老大”与“少年”张本 。第三段述写老年人“灰心短气”,得过且过,不可能担当改革兴国之大任 。第四段说明当时的中国确实呈现为“国为待死之国,民为待死之民”的“老大”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