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是指哪七个人

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七子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
建安七子是哪七个人?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 。“七子”之称出于曹丕《典论·论文》,又因同居邺中(今河南安阳),亦称“邺中七子” 。
他们生活于汉末动乱年代,有的还经历过困苦的生活,又都有一定的抱负,故其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乱现实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情调慷慨,语言刚健,和曹氏父子等其他作家一道,开创了著名的建安风骨 。七子中以王粲成就最高 。
创作风格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 。
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 。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 。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 。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 。
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 。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 。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 。“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 。
建安七子是指哪七个人?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七子"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过贡献 。
“建安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_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
王粲:字仲宣 。东汉末文学家 。刘勰认为他是"七子之冠冕" 。又与曹植并称"曹王" 。王粲赋今存20多篇,篇帙短小,大多为骚体 。最为人传诵的是作于客居荆州时期的《登楼赋》 。
徐干:字伟长,少年勤学,潜心典籍 。以诗、辞赋、政论著称 。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 。其著作《中论》,对历代统治者和文学者影响深远,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
阮瑀:字元瑜,是东汉末年文学家,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 。
应玚:字德琏,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应玚处于汉、魏战乱时期,对人民的灾难深感同情,在他的《灵河赋》、《愍骥赋》、《征赋》和《公宴赋》等作品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 。
孔融:字文举 。鲁国人 。汉末文学家,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 。"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 。
陈琳:字孔璋,汉末著名文学家,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 。辞赋代表作有《武军赋》,颂扬袁绍克灭公孙瓒的功业,当时亦称名篇 。
刘桢:字公干,东汉名士,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 。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 。最著名的赋作有《鲁都赋》《黎山阳赋》《遂志赋》《瓜赋》《大暑赋》《清虑赋》等 。篇幅由长篇宏制转向短小精粹,为以后的文学发展开创了先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