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六 )


学生吃不好、睡不好、休息不好,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怎能提高呢?学习也要劳逸结合,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实践证明:8-1>8(每天从8小时学习时间中抽出1小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习效果反倒比整天8小时钻在书堆里苦读好) 。
二.改革教法,培养能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认真备好课,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课堂教学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 。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寓教于乐(乐趣),寓教于戏(游戏),寓美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运用“多向交往”教学法,设法促使学生一同思考,创设一种能够进行课堂讨论的学习环境 。
作业少而精,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我们要大力提倡“快乐型”教学法,进行“愉快教育”,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接收教育,增长知识 。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爱学”,变“学会”为“会学” 。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据调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知识80%是在离开学校后经过自学摸索而获得的 。
三.激发兴趣,提高效率教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寓教于乐”,把学生看课外书,看电视,游戏的时间还给孩子们 。
各科知识都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时代不需要不敢在班门弄斧、“封闭型”的“书呆子”,而是需要“多艺型”、“创造型”、“发展型”人才 。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有选择的看有用的书和好的影视节目,要让学生看富有教育意义和专题节目及各种讲座 。还要定期召开主题班队会,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举办夏令营 。
这样,便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视野开阔、积累丰富的学习资料,潜移默化地在愉悦中获得知识 。为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我们不得不呼吁:关心下一代,把乐趣还给孩子们 。童年更需要乐趣,学生渴望七色阳光 。
学校要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坚决克服,彻底改变“分数第一”的现象 。家庭要改变传统的旧观念,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培养自己的子女,要明白社会 。
小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文章插图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
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 。
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 。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 。
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 。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 。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 。
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 。”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