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q正传》读书笔记6篇( 六 )


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 。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 。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 。
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 。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 。
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 。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 。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 。同时,阿Q的性格还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释家文化相连接 。
回避现实和不敢面对现实,是阿Q和传统的道家和释家文化的相通点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 。
小说特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所以现在阿Q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 。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 。
读了阿Q正传后的心得感想

关于《阿q正传》读书笔记6篇

文章插图
读后感又俗称读书笔记,是对于一句话,一段文字,一本书的感想和见解 。好的读后感应该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锋,在文学修养上的一次升华 。
读了阿Q正传后的心得感想1鲁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经典之作,《阿Q正传》我读完了,阿Q的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 。我认为鲁迅先生是想以阿Q作为代表,去描写当时旧社会人们的共同特征和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 。我觉得阿Q他的个性非常突出,他与赵太爷,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我认为阿Q是个可怜的人,因为,他总是受尽欺凌 。
例如,有一次他喝了两碗黄酒,便说自己是姓赵的,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结果第二天就被赵太爷骂了一顿,还被打了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他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 。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赵的呢?为什么赵太爷可以姓赵,而阿Q却不能姓赵呢?只不过是个姓氏而已 。
这或许是与贫富有关吧,赵太爷是有钱人家,而阿Q只是个给人打散工的农民,是个下等人 。别人根本不尊重他,在这种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己骗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别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 。”还有胜利感呢!不久,阿Q进了城,还赚了钱回来,结果,别人都对他恭恭敬敬的,赵氏一家对他的态度也改变了一些 。
我认为这里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弊处:富人受人尊重,而穷人只能受人欺凌 。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不公平,阿Q是可悲的,不单止是他一个人,想必当时的所有穷人也是一样,受尽富人的欺凌,压迫与剥削,真是悲哀!《阿Q正传》这部小说十分的短,但却表现出当时旧社会的弊处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是当时民众痛苦生活的缩影 。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一些理解与感受 。
读了阿Q正传后的心得感想2《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也是五四文化革命时期的优秀作品 。那是个激情似火的年代,重读《阿q正传》好象也让我回到了那个年代,阿q的形象也深刻印记在我的脑海中 。以前的我以为,阿q是个卑贱的,又可悲的中国农民,正如那时代的中国人民一样,是封建思想的产物,应该被时代所抛弃 。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想:“是儿子打老子 。
”这不正是那个时代的最好写照吗?那时的人们不会想我们为什么会落后,我们为什么要被帝国主义侵略,想的只是以前,曾经,我们的祖先多么的风光——如今,细细解读《阿q正传》又让我认识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想到过的地方 。阿q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既高傲却又卑贱,在别人瞧不起他的同时,他却又瞧不起自认为比自己还低贱的人-----王胡、小d 。阿q是悲哀的 。阿q并不懒惰,他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有一个家;阿q想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这正如我们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为生活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压力侵蚀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没有本事,没有手艺,没有知识就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