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q正传》读书笔记6篇( 三 )


阿Q不是真正的革命者,即使阿Q“革命成功”最终也会变成赵太爷那样的新统治者 。阿Q既软弱又胆怯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没有能力改变现实,无法面对现实,便只好利用精神麻醉法,在想像中麻醉自己,忘记痛苦 。
当阿Q受了别人侮辱时,十公恼恨,但很快就忘了,他只有借着自欺欺人,迅速忘却恼恨心境才能恢复平和,也只有这样才能重新高兴起来,阿Q遭别人棍棒的痛打,就是用“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来求得解脱的 。阿Q生活在末庄的最底层,什么人都可以欺负他,与人打架,他经常是要吃亏,但他常常十分得意,因为他有一种妙法自慰,别人打自己,就想像成自己的儿子打自己 。钱被人抢了,他在愤怒之中打了自己一个耳光,想像成打别人一样 。
就是受了再历害的凌辱,他也会用类似的方法为自己解脱,从而莫名其妙高兴起来 。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是阿Q赖以生存的精神基础 。作为一个生活的弱者,阿Q无力抗拒黑暗和恶势力的迫害,丧失了普通人的思维规律,近乎于精神失常 。
后因赵家遭抢,阿Q被人陷害,一步步走向刑场,他丝毫没有意识到反抗,为自己辩白 。最后要画押了,阿Q还担心自己画不圆,被人笑话而烦恼 。这是多么的愚昧和悲哀 。这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深痛感受的结晶,在鲁迅的心中,阿Q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理 。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篇2《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阿Q是一个农村的流浪者,没有家,没有固定的职业,只有给别人作短工,他除了可以出卖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甚至连自己的姓名籍贯都不在意 。在人们的侮辱、打骂中的他渐渐变得麻木不仁,游手好闲 。虽然阿Q到处受到压迫、排挤、侮辱,但是他总是“乐观” 。
在受到侮辱时,他不是奋力反抗,正视事实,而是愚昧地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来为自己奴隶地位和底下、屈辱处境辩护,用我看似可笑的瞒和编造出退路,自我安慰,取得精神上的胜利,在“苦中求乐” 。他非常贫穷,还自欺欺人地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 东西!” 他充分表现了辛亥革命时人们的心理——自欺欺人,妄自尊大但又自轻自贱,麻木轻信的半殖民地人民 。看了《阿Q正传》我感到了一种愤慨,但是却无从得知那感觉的来源,在我们这个年代,我们身处的环境,对于鲁迅的这中篇小说真是有些不知所措,不过我仍从中理解到一些东西,并从父母那儿得到了一些证实 。
他受了委屈,反而要通过自己打自己来排解,转而还很得意 。觉得自己是世界第一自轻自贱的人 。被人用棍子打,常用“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地得胜了来辩解,然后竟然就像忘了刚才的一切,去喝酒去了 。
阿Q就用这种“精神胜利法”来反败为胜,反辱为荣 。阿Q是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先估量对手 。不会说话的他便骂,力气力小的他便打 。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 。
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扬起拳头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轻保这些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的大毛病是听天任命与中庸,这毛病是由于卑怯性而来的. 。“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以自-慰,倘他有了权力别人奈何他不得时,则凶残横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 。
”我认为其实这一点和后面的精神胜利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所不同是精神胜利法只是对自己,而这种卑怯性却使很多弱小者受到欺负 。鲁迅正是以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 。从作品的字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
”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 。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封建,应该铲除封建思想的毒瘤,才能获取真正的胜利 。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篇3上回说了阿Q既可气还可恨又可笑,今天我读了《阿Q正传》的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 。这章讲了:阿Q刚从城里回到未庄,却一言不发 。天快黑了 。他穿着新棉袄,走进柜台,从腰间抓了一大把铜的和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