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文章插图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篇1
一.教学情况:学生与我经过一学期的熟悉,在教学中已经互有默契 。
整节课气氛和谐 。学生在理解了定律后,具体的练习部分再次完善归纳,遵循了层层渐进的规律,学生学的轻松,兴趣也很浓厚,由于是自己教的学生,没有发生拖堂现象,课堂容量大、氛围好 。
二.执教反思:
1.“情境设计”促进学生理解算理 。《标准》特别强调了计算与情境的关系 。
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概括抽象的联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本节课我从众多设想中选择具有生活性和趣味性的求长方形周长以及本班同学植树活动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为下面进一步研究理解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材料 。
2.数形结合,渗透建模思想 。
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引入,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回忆、验证等一系列活动发现了两种方法的结果相等,列成等式(64+36)×2=64×2+36×2;探究每步所求的数量关系 。然后通过计算班级植树情况,男生和女生共植树棵树的两种求法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了解,得出乘法分配律的一般形式:(a+b)×c=a×c+b×c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并没有停留在对乘法分配律的文字归纳上,而是进一步让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来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
如:“写一写这样的等式 。要求如下:写出2-3个这样的等式;从具体的形出发,抽象出数的运算,再解释运算的含义 。通过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学生对运算算理理解的广度、深度、贯通度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简算、多种方法解应用题做好了铺垫,更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
3.初步感知——验证——概括定律的思路探究理解 。学生通过结果相等的算式初步感知内在的联系,我感到一个规律的得出应该通过一组算式的观察得到,不能草率,要遵循数学知识发展的自然规律,用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用多个例子验证得出普遍规律 。
4.拓展教材,大胆尝试 。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积累探讨如何用好教材 。
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具体应用简算时变式多,学生易出错的问题,我大胆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把乘法分配律的定律(a+b)×c=a×c+b×c中字母c提出,多次强调,并且把题中符号稍加改变,归纳成“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减)” 。
5.设计有效练习 。“用教材”不是简单地照搬书中的练习题,本节课我设计练习题把握从易到难,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梯度,既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上考虑,又从训练思维的灵活上设计,寻找除书本外一些题型灵活,内容丰富,具有开拓学生思维举一反三的习题,增加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正、反两方面的练习中,充分地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妙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篇2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
在五大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成功之处:1.本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没有采用课本上的主题图,而是选取学生熟悉的买校服情境:这学期学校要换新校服 。上衣每件28元,裤子每条12元 。
我们班共需缴校服费多少元?学生独立思考,同位交流,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算法初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28+12)×44=28×44+12×4
4.?2.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还要知道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的形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
不足之处:1.在总结乘法分配律时没有把结构说的很透彻,导致学生出现在练习时有一个同学在同步学习的练习题中把连乘算成乘法分配律 。2.学生的语言叙述不熟练,导致学生虽然会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会应用 。再教设计:1.加强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对比,让学生对这两个运算定律的结构更清晰 。
-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 小学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 政治教学反思
-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 四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 小学语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 《景阳冈》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 高一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