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三 )


a.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了暑假里 , 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 “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 , 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主要写"我"和老爷爷 。)b.理清思路:小组讨论 , 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c.抓住山峰险势 , 通过朗读 , 理解“我”的心理 。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 , 顶峰这么高 , 在云彩上面哩!”告诉我们峰顶很高 , 是运用夸张的手法 , 写出天都峰高耸入云”“再看看笔陡的石级 , 石级边上的铁链 , 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 真叫人发颤!”写出了石级壁陡实指天都峰之险 。“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 , 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吗?”写出了自己在险峻山势面前担心 , 怕爬不上去 , 用“发颤”写出了当时害怕的心理 。在朗读时一是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读出来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心 。
d.抓住“奋力而攀” , 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奋力”读时要加强? 。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文章插图
《爬天都峰》张学伟第一环节、题目的教学朗读:齐读,爬/天都峰,强调:不拖音,再读 。发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你知道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吗?(指名学生说)对,爬天都峰 。
把做的事情加上地点,就构成了文章的题目《爬天都峰》 习作训练:举例,假如我想去北京故宫游一游,那文章的题目就叫?(生:《游故宫》),假如我想去上海的城隍庙只逛一逛,那文章的题目就叫?(生:《逛城隍庙》)第二环节、概括课文内容,明了文章写法 。
1.回顾课文《麻雀》的写作顺序,指名学生看《麻雀》框架来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强调叙述要条理清晰) 小麻雀 , 坠地——猎狗 , 逼近老麻雀 , 以死相救—猎狗 , 后退 起因——径过——结果 2.以已学知识为依托,来学知新 。(利用课文教教材)指名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爬天都峰》主要内容 。
3.生成本课写作框架 。山高难爬一老少约定一奋力爬山一峰顶谈话 起因——经过——结果 小结:概括课文有方法(阅读教学) 写事情要有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作指导)第三环节 , 学习课文内容(方式:以读悟情) 1.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朗读指导:重点研讨“啊”字的读法 。
指多名学生朗读,老师引导:这段话要想读好,关键要读好哪个字?以此来指导 生读好“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这段话里的“啊”字,不能读成赞美的语气,要读成惊奇、害怕的语气 。精妙之处:一字传情,突出了山高难爬,为下文的克服困难做了铺垫 2.学习文章
6.7自然段 。(人物动作描写) 朗读指导:通过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点评的方式来引导朗读 。
此部分要在动词上放慢语速来体现爬的过程漫长且极其艰难,随文识字:“攀” 。让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记住这个字 。通字来体会爬山的困难 。
发现 , 习作渗透:要让人物动起来(细节:动作描写)3,学习文章3-5自然段和8-10自然段(人物语言描写) 朗读指导:通过对读、指名读等形式指导学生重点朗读出一老一少的对话(“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谢谢你啦,小朋友 。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的语气 。发现写作渗透:描写人物,不但要让人物动起来,还得让人物说起来,你来我往,这样的才会有意思 。(细节:语言描写) 第四环节、习作教学 过渡:写文章不仅要让人物说起来、动起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奥秘需要我们去发现 。
1.通过《麻雀》和《爬天都峰》两篇课文的写作框架,引导学生对比发现、得出结论:(情节波折) 起因——事出有因 经过——过程波折 结果——结果合理 2.我来创作 (看图构思作文)三张图片:第一张,一双溜冰鞋 。第二张摔倒的小胖 。第三张,和朋友一起快乐溜冰的小胖 。学生构思、交流,教师指导,强调过程一定要有波折 。
第五环书:布置作业 (课后交流平台的“初试身手”看图写作)《赛场风云》或《奶奶的生日》 要求: 观察画面:想象,让人物说起来 。观察画面:想象,让人物动起来 。观察画面:想象,让情节波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