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古诗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三 )


三.虚实相应、宇宙与人事一脉相承 。
《虞美人》运用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艺术辩证法,通过想象,将现实和过去结合起来描绘,拉开时间,拓展空间,因而大大扩充了词的容量 。从总体来说,词借助具体而实在的形象,采用兴的手法来表现抽象的愁情,以景写情,以实写虚 。上句主要以实笔写眼前景物,春花、秋月、东风、明月都是历历在目的实景,词人以这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景物烘托气氛,渲染愁绪,以实显虚,加强了词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
接着又进一步展开思绪,开拓意境,“往事、故国”乃是实笔中之虚景,时间拉回从前,由实化虚,虚实相连,主要以虚笔写故国之境况,然后又拉回现实到“只是朱颜改”,使全词迂回往复,耐人寻味 。从结构上说,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作者抓住一个“改”字为全词的“诗眼”,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君沦为阶下囚)、人的心情(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短暂无常 。
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情 。
四.作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本词主要抒写亡国之愁,但离情无声,愁绪无形,无形色可捕捉,无影迹可追寻,如何写得这种抽象的情绪?作者自有绝招,他化情思为景物,运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
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思简直跟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翻滚波涛流向东海,显示出愁思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 。仅9个字,却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 。
《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古诗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文章插图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出自五代李煜 。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扩展资料: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
李煜的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古诗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文章插图
【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江山不堪回首月明中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
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称 。
能:或作“都”、“那”、“还”、“却” 。译文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地更替,回首往昔,有多少往事早已经匆匆而去 。小楼晚来又春风吹拂,望着明月依旧,倾覆的江山却不堪回首,不忍再忆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