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教案设计

《杜甫诗》教案设计

《杜甫诗》教案设计

文章插图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的1. 理解作者,体会晚年诗人心境,深刻理解悲秋情结 。2. 简介律诗,掌握其特点 。
4. 了解三首诗的创作背景 。教学设想 :在强化朗读默写的基础上采用解说、讨论、比较等方法组织教学,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透过诗句体会诗人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 :
一.研析作品:《秋兴八首(其一)》教案【写作背景】本课所选的三首诗都是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的作品 。
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第一首,作于大历元年秋(766年),安史之乱虽结束,但面临北方军阀割据的危险,唐与吐番在剑南川西争战不断 。本诗就是在国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的背景下创作的 。
诗中写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抒发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疑难妙句】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剖析:本联直点秋景,使全诗开篇便呈现出了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 。玉露,枫林,霜打枫林,林叶转红,山峡之间秋气更见萧条,中间加一“凋伤”,秋意全然而出 。巫山、巫峡是夔州之景 。
《水经注》云:“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此时,诗人正值晚年多病,故友零落,离开成都后本想沿江而下,不料又滞留夔州,心境抑郁,望秋生感,不免产生孤寂凄清之情 。
首联:霜冷枫丹,万物萧森 。玉露枫林,富丽遒劲 。言气萧森,树木摇落,涵盖万象,蓄势启下 。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剖析:
三.四句紧承首联对秋景作更深一层渲染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浪涌”“云阴”又紧承秋意 。巫峡江中,波浪势若兼天,江水若自天而下;巫山塞上,风云接地,阴霾如由地升起 。“波浪兼天涌”为自下而上一片秋色,“风云接地阴”为自上而下一片秋色 。
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这两句以气势恢宏的笔触叙写诗人忧郁的情怀,且情景交融,创造了一个新的动人意境 。颔联:承上展开,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描写气萧森 。
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说接地而阴 。3.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剖析:由“丛菊”而忆“故园”,菊开山间,舟系江中;“丛菊”“孤舟”,心间忧郁难平 。杜甫在夔州,已经历两个秋天,所以说“丛菊两开”;“故园心”指回到长安的愿望,诗人原拟棹孤舟而出峡,一叶小舟寄托着返回故里的希望,如今却还牢牢系在江边,不能东下,此间心意,谁能体会?颈联:由景生情,抒发感概 。丛菊两开,言离蜀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飘零;他日泪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托相思于万里 。4.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剖析:尾联进一步突出秋思 。秋已深,家家都在赶制寒衣,准备越冬了,刚刚换下来的旧衣也在捣洗,准备收藏起来,而诗人客居他乡,贫寒孤寂,不胜悲凉 。“刀尺”而说“ 催”,“暮砧”而说“急”,处处写出寄寓他乡之感和思念家乡之情 。
“处处催”,也是写眼前一片秋景催人 。刀尺“催”而砧声“急”,形象地写出诗人思念故园、心怀家国的迫切心情 。尾联:聚焦生活,回到现实,千家刀尺声,万户捣衣忙,岁暮已晚,羁旅无依,凄苦伤感,归乡无期 。思乡之情,尽在不言 。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默写《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写作背景】《咏怀古迹五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秋天,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是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诗人咏古追思,抒发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概 。《咏怀古迹(其三)》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后者也正是千百年中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
【疑难妙句】1.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剖析:起句“群山万壑”,写群山相连,万壑钟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