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教案设计( 三 )


一.二)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领会诗歌奔放磅礴的气势和宏伟豪迈的情感基调 。

3.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
一.解读诗歌 。
如果大家不了解什么叫做“困顿”,就一起来读读杜甫的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分别写于公元766和767年 。765年的5月,颠沛流离的杜甫一家人又出发了 。
他打算坐船先到夔州(奉节附近),再向荆州 。船过眉州(今眉山市)、嘉州(今乐山市)、渝州(今重庆),孤舟千里,顺江而下,走了四个月 。眉山乐山风光好,他多半滞留过,却没有留下一首诗,可见心情郁闷 。
他瞄准郁闷写诗,留给我们的是千古名篇《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是杜甫的自画像 。叹息的声音是巨大的,如明月掷入大江 。古人针对这类大情绪发明了一个词,叫浩叹 。
杜甫在夔州待了两年,没钱,走不动 。他种地卖药糊口,全家总动员,能填饱肚子,只是不停地换地方,两年搬了五次家 。大儿子宗文非常能干,养了六十多只乌鸡 。杨氏种莴苣,却长出一地野苋菜 。
杜甫醉后骑马逞能,从白帝城驰下三峡之一的瞿塘峡,坠下马来 。杜甫缓得一口气,投入生活的热情立见高涨 。他在夔州写了四百多首诗,各种体裁都有 。也许他自知年老体衰,下决心和死神赛跑 。
七言、五言、律诗、古体诗……他空前地锤炼诗歌形式,用不同的形式瞄准内心的节奏 。他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内心波涛汹涌,形式就是内容,呈现为大器浑成的状态 。后世学杜诗者易得皮毛,是因为刻意将形式剥离开 。
没有足够的人生体验,单靠格律走诗途,如何走得畅通?杜甫的博大精深,是一生磨难所致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此间佳作如云:《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最能行》、《壮游》 。
提问:《秋兴》以什么起句? 明确:写景 。提问:秋天和大江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 。
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 。提问:次句最关键的两个字是什么?明确:“兼”“接”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
”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 。“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提问:如何理解“从菊两开他日泪”?明确: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 。故对菊掉泪 。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 。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 。
初二上册语文杜甫诗教案

《杜甫诗》教案设计

文章插图
语文教师往往都会知道,做好教案,就是上好课的前提!为此,下面我就和大家介绍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朗读并且背诵诗歌教学难点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