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18个有哪些?

虚词18个有哪些?

虚词18个有哪些?

文章插图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虽、遂、惟维唯、已、矣、犹、哉 。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
3.表示承接关系 。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
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虚词18个有哪些?

文章插图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而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劝学》翻译: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 。何:
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

1.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翻译: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 。
扩展资料:虚词的注意点1.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假借 。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 。
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 。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
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偏旁的通假字 。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通假字读音有变化) 。2.一词多义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 。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 。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 。
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3.文言句式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 。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 。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 。
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 。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
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
高中18个虚词
虚词18个有哪些?

文章插图
18个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