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 三 )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课本P
1.1,例1,练习一
1.
2.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 。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优缺点

乘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

文章插图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 。在练习上,周老师也颇费苦心,通过我会连、我会选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
小学数学公开课活动总结
乘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

文章插图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 。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公开课活动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

2.其次在创设情境方面,出示小红去书店买书的情境,小红非常喜欢读书,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特别是搜集信息提问题,2本书用多少钱?10本书用多少钱,都是旧知识,都能很容易的求出答案,那12本书需要多少钱?大家知道答案吗?揭示课题,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自然的过渡到新课 。也为乘法分配率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做了铺垫 。这类题我们以前没有学过,同学们知道它的答案是多少吗?想知道它的计算方法吗?书中的小老师会告诉你,进而过渡到自学课本 。
3.在进行新课方面,老师给同学们自学的时间有点儿少 。
讲的太多,放不开,其实老师应该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 。这是当今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师让学生板书尝试题,应找三个不同级别的学生,让学生讲,进而总结方法,再总结方法方面老师有代说的现象,同学们的语言总结能力有待提高 。

4.在课堂练习方面,第一题老师把做一做设置成摘苹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点很好 。第二题把改错题设置成医生治病,找同学找病因,展示在计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教育学生,要想计算准确,不但计算方法掌握熟练,而且一定要认真,杜绝看错数,吵错数,甚至加法计算错误等 。第三题联系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