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为什么被赶出北大( 二 )


有点讽刺的是,辜鸿铭一生为宣扬“中国学”而努力,不惜口伐国内外的盲目崇洋者,然而他在国内的名望,却远不如在西方隆重 。法国文豪罗曼·罗兰说过:“他在欧洲是很著名的” 。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曾流行着这么一句话: “到中国来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1914年,辜鸿铭离开了张之洞,因得蔡元培赏识,他来到了北大任教 。因为他留过洋,拥有丰厚的西方文化和洋文知识,被聘为北大一级教授,薪资优渥 。
但是和别的教授不同,他穿着长袍,留着长辫子……不久后,胡适也来到了北大当教授,他时年26岁,留美归来,意气风发 。胡适发迹很快,仅一年时间就连任哲学研究所主任和英文教授会主任,他是典型的新文化运动者,提倡积极西化,辜鸿铭必定是看不过去的,两人间的博弈逐渐展开 。自古文人相轻,立场不合往往无情开撕,尤其辜鸿铭怪癖性情,对这个后背小生并不轻饶 。
相传,胡适有一次登台演讲,开口念了一首荷马的英文诗,台下辜鸿铭听了,当即用标准英文腔,嘲笑胡适的口音为英国下等人的口音 。对于胡适领导开展的新文化革命,辜鸿铭适时抨击,自然胡适也是经常对这个守旧派,进行强烈反击,比如,他写了两篇文章,来调侃辜鸿铭留的长辫子 。正当辜胡两人互撕时,胡适的学生罗家伦,状告辜鸿铭在讲堂上宣扬“君师主义”,并建议开除他 。
此罪名来头不小,当时如同谋划复辟罪,一旦扣实,处境堪危 。恰在此时,他们翻出了以前辜鸿铭用英文写过的一篇恢复帝制愿望的文章,一下子让辜鸿铭,站在了众人议论的风口浪尖,对于胡适等人的解聘提议,校长蔡元培也只能默许了 。若我们不了解辜鸿铭的信念,对他一生守旧的主张和表现出来的怪诞行为,或许认为没有意义,认为他是一个被时局“逼疯”的可怜人 。仔细品味了他一生的事迹后,我们才发现,他其实是一个用实际行动爱国的人 。
他写了很多宣传中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著作,并且为了方便西方人阅读,多是直接用英文撰著 。也正是由于他的那些偏激的行为,才造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正如吴宓所说,辜鸿铭为了阐明国粹,行之终身,无所不倦 。
虽然他当时和新文化运动站在了对立方向,表现得有些逆行, 但是现在来看——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的同时,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错 。
民国怪才辜鸿铭遭北大驱逐,如何看待这位著名的大学者?

辜鸿铭为什么被赶出北大

文章插图
辜鸿铭是民国著名学者,小时候便聪慧过人,有一个英国义父,并在10岁的时候到英国求学,20岁于爱丁堡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又辗转到法国、德国等地深造,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研究 。后来,他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
后来因为说话过于苛刻和犀利,与学生罗家伦发生冲突 。1923年,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后,碍于罗家伦所联合大学生造成的舆论压力,辜鸿铭便离开了北大 。至于如何看待这位著名学者?首先,他是中国文化的坚定捍卫者,在他所生活的年代,他的行为可以被肤浅认为是“保皇”,其实,深究其原因,他得一些言论虽有偏颇,但大多保的是中华文化精髓 。当然,他的某些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比如他以男人为壶,以女人为杯,认为多杯配一壶是正道,以此主张男人娶小妾 。
但是,他在以“变”为潮流的时代,即便被称为“异类”,也敢身体力行高举“守”的旗帜,这是常人难有的勇气 。同时他之所以言“守”,是因为他以超前的眼光看到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端”,这才是最难得的 。
1.西学出道却痴迷旧学,辜鸿铭:学贯中西,但不合时宜清朝末年,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让无数青年有了思变的强烈愿望 。
几千年的主流文化被当时的青年弃若敝履,无数青年开始将目光转向西方,寻求强国之法 。但是,辜鸿铭作为一个从小就在西方求学,并到多地高等学府进行深造的学者,融会贯通中西文化之后,不仅没有高举“变”的旗帜,反而在人人言变得时代,一语中的地点出“现代文明弊端”,可谓深刻 。据记载,他曾说过这么一段话:“西方现在虽十分发达,然而已趋于末路,积重难返,不能挽救 。
诸君当知中国的前途绝不悲观,中国固有之基础,最合世界新潮 。大海对岸那边有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的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我们来超拔他们 。”其实对于他这句话,我们现代人可能更能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