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从军行》( 二 )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

古诗《从军行》

文章插图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是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
?从军行原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通过对塞外辽阔的战场景象和激烈征战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 。前两句以“青海”“长云”“雪山”“玉门关”等塞外相距遥远的地名和壮阔意象,勾画出气势恢宏的边塞场景 。
其中再以“暗”“孤城”“遥望”等词语,点出苍茫荒寒的塞外地理特征,使人不难体会到一股悲慨之气已扑面而来 。?第三句以“黄沙百战穿金甲”写征战,语言极为精练、刚健 。大漠风沙的恶劣环境,身经“百战”的惨烈经历,“金甲”磨穿的艰苦卓绝,不仅未使主人公斗志颓丧,而是历练得更为坚强,斗志更加高昂 。
故第四句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誓言作结,就显得水到渠成,满篇生辉 。此诗以战场的苦寒、征战的艰险反衬豪壮的英雄本色,对比鲜明,形象生动;以塞外博大壮阔之景驱昂扬豪迈之情,珠联壁合,情景照人,不愧为“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之一 。
从军行古诗赏析
古诗《从军行》

文章插图
从军行 其一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 。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十分委婉曲折 。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的心情 。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出,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 。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能归的结果 。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 。
从军行 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
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