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聊聊长平之战的亮点

秦军怎么包围赵军本不足为人称道 , 但是一下子围了四十六天而没有援兵救援 , 要知道长平是赵国国境之内 , 而且距离邯郸要比距离咸阳近的不止一星半点 , 而包括六国在内的赵国居然没有成功派兵救援 , 这才是长平之战的亮点 。
下面从战争起始、长平被围两部分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战争起始
所处时代
长平之战是发生在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大战 。 这是战国晚期规模空前的历史性的决战 。 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歼灭赵军主力 , 确定了在兼并战争中的胜局 。
秦昭襄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 。 这里所说的英雄时代 , 是指社会竞争比较激烈 , 生活节奏比较急迅 , 杰出人才比较集中 , 文化风格比较豪放 , 从而历史进步比较显著 , 文明创获也比较丰富的历史时期 。
在历史上的英雄时代 , 民族精神的特质一般都表现出积极奋进的风格 。 对于秦昭襄王时代的历史特征以及秦人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表现 , 历史学家曾经用有力的笔调予以记述 , 比如 , 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所谓“海内争于战功” , “务在强兵并敌” , 贾谊《过秦论》所谓“追亡逐北” , “宰割天下”等等 , 都突出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急进风格和秦国的强大威势 。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又有所谓“昭襄业帝”的评价 , 也说明了这一时期秦人的历史成就对于实现“大一统”的意义 。
【历史故事】聊聊长平之战的亮点
文章图片
战国形势图
人们都可以明显地看到 , 当时的时代精神的风格 , 表现出推崇勇力 , 比竞智思 , 奋发有为 , 积极进取的特征 。 历史在当时为焕发人们的才智 , 为催化社会的演进 , 为激活文化的生机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
据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的记载 , 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并天下 , 这二百二十五年间 , 前后一共有九十二位君主在政治舞台上进行表演 , 其中享国四十年以上的有八人 , 享国五十年以上的 , 有赵简子六十年 , 楚惠王五十七年 , 齐宜公五十一年 , 周赧王五十九年 ,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 。
战国晚期在位的两位老年君主 , 就是周赧王和秦昭襄王 。 前者所统治的是当时最弱小的国家 , 后者所统治的 , 则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 前者的国家 , 恰恰又是败亡在后者的国家手中 。
在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 , 周赧王驾崩第二年 , 秦昭襄王就正式出兵灭掉了西周 。 七年之后秦又灭东周 , 周王朝于是灭亡 。
秦昭王又是秦国历史上在位年代最长的君主 。 在他所处的时代秦国已经成为实力压倒列强的 , 任何人都不能轻视的大国了 。
【历史故事】聊聊长平之战的亮点
文章图片
秦昭襄王
也正是在秦昭襄王时代 , 秦国表现出了能够实现统一的国力 。 当时 , 只有秦国有充沛的实力能够实现统一 , 已经成为比较明显的历史趋向 。
秦昭襄王时代 , 是秦人东向扩张的全盛时代 。 不过 , 按照秦昭襄王既定的东征战略 , 可能秦军本来是并不急于和在军事上相当强大的赵人直接交锋的 , 而是应当先征服魏国和韩国 , 控制中原地区的大部 。
根据民间广泛流传的远古时代的传说 , 秦人和赵人其实原本同出一源 。 而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 , 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大规模的社会文化改革 , 已经成为雄镇北方的军事强国 。 赵国又多山地 , 出产贫薄 , 因而秦国东征军之兵锋所向 , 起初可能并没有以赵国为主要目标 。
上党之争
秦国和赵国的这次大规模的直接的军事交锋是由于韩国上党郡的归属而偶然引发的 。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 , 秦军猛攻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 。 野王守军被迫投降 , 于是韩国上党郡与国都郑(今河南新郑)之间的联系被切断成为事实上的飞地 。
上党郡太守冯亭于是与百姓商议:“郑道已绝 , 秦兵日进 , 韩不能应 , 不如以上党归赵 。 赵受我 , 秦必攻之;赵被秦兵 , 必亲韩 。 韩、赵为一 , 则可以当秦矣 。 ”大家同意冯亭的意见 。 冯亭于是派人报告赵王 , 表示归附之意:“韩不能守上党 , 入之于秦 。 其吏民皆安为赵 , 不欲为秦 。 有城市邑十七 , 愿再拜入之赵 , 财王所以赐吏民 。 ”赵孝成王和平阳君、平原君商议 。 平阳君说:“圣人甚祸无故之利 。 ”“夫秦蚕食韩氏地 , 中绝不令相通 , 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 。 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 , 欲嫁其祸于赵也 。 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 , 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 , 小弱顾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可谓非无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 , 上乘倍战者 , 裂上国之地 , 其政行 , 不可与为难 , 必勿受也 。 ”平原君则说:“发百万之军而攻 , 逾岁未得一城 , 今坐受城市邑十七 , 此大利 , 不可失也 。 ”赵国于是接收了上党之地 , 封冯亭为华阳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