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宋代县丞的选任:有出身幕职、令录内选充

宋代县按等级分为、赤、次赤、畿、次畿、上、中、中下、下十个等级 , 因而不同等级的县所任用的县丞也有不同的标准 。 宋代县丞的设置首先是从赤县丞开始的 , 因此 , 对于县丞人选的规定也是首先从对赤县丞的规定开始的 。 在天圣四年七月首次设置赤县丞的时候 , 宋仁宗就已经规定县丞要从“有出身幕职、令录内选充” , 对赤县丞的人选做出规定 , 其中关于“有出身人” , 在宋代 , 大致应理解为所有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人 , 而不仅仅是指进士及第者 , 还应包括除进士以外的特奏名、诸科和赐出身等人 。
一、县丞的选任
皇祐三年三月 , 因为赤县丞初用选人 , 一年无过者就可以改为京官的规定 , 导致改京官的门槛太低 , 改为京官的人在短时间内突增 ,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 , 宋仁宗提高了担任赤县丞的门槛 , 规定今后赤县丞一律用“新改京官人 , 任满与免远官” , 提高了赤县丞的寄禄官资格 , 同时还要求任满以后外任远官 , 采用一任远一任近的原则 。
【历史故事】宋代县丞的选任:有出身幕职、令录内选充
文章图片
到宋神宗熙宁元年十月 , 又对赤县丞的选任进一步做出规定:“京畿县丞、簿、尉除举官外 , 令审官院、流内铨精加选择 。 ”对赤县丞的选任程序做出进一步更加严格的规范 。 由此可知 , 宋代赤县丞人选的任职资格是从有出身的幕职、令录人到新改京官人 , 对担任赤县丞人选的出身有较严格的规定 。
从史料文献中梳理出的《宋代县丞表》中 , 一共包括五位赤县丞 , 其中有吴祥、赵鼎、范祖義为有出身人 , 而韩公彦、向仲堪为荫补入官 , 尽管所统计出的赤县丞人数较少 , 所得结论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 但既然有“无出身人”担任赤县丞 , 至少在这样看来 , 对赤县丞人选的有出身并非硬性规定 , 荫补人在赤县丞的选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 如韩公彦 , 作为宰相韩琦的侄子 , 以荫补的方式从一个紧县宝应县主簿超迁为一个赤县丞 , 可以看出官僚子弟在赤县丞职位的竞争中还是占有的绝对优势的 。
宋代畿、次赤县的县丞之设始于何时目前不可考 , 但至少在熙宁普设县丞之前就已有畿县丞的设置 , 前文中宋仁宗庆历八年关于“开封府畿、赤县丞不许他处奏辟”的规定中就明确提到了畿县丞 。 对于宋代畿、次赤、次畿县县丞的人选问题 , 未见有明确针对此三个等级的县丞的规定 , 但从目前所能从文献中统计到的县丞来看 , 可以找出一定的规律 。
【历史故事】宋代县丞的选任:有出身幕职、令录内选充
文章图片
二、担任县丞需要丰富的社会经历
统计的《宋代县丞表》中 , 一共有畿县丞9位、次赤县丞3位 。 其中 , 畿县的9位县丞中 , 有5位是科举出身 , 4位荫补出身;次赤4位县丞中 , 3位科举出身 , 1位荫补出身 。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 , 此三个等级的县丞中 , 科举出身人数多于荫补出身人数 , 但总体相差不大 。 宰相苏颂之子苏嘉以荫补方式从亳州司户参军直接升任畿县襄邑县的县丞一职 , 可见与赤县丞一样 , “有出身”是县丞的选任条件但并非必备条件 , 且如韩公彦、苏嘉等以明显低于赤、畿县丞入选资格的条件担任了赤、畿县丞 , 可见官僚子弟显赫的家世背景在赤畿县丞的选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
此外 , 还应该注意到 , 在这15位县丞中 , 有9位前任官职是以州级官员为迁入官 , 另外几位在被擢为赤、畿县丞官职之前 , 也大都已经担任过多任州县级属官 , 个人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历练 , 对县级基层的治理有着很丰富的治理经验 。
赤县丞韩公彦 , 虽然以其显赫的家世背景通过荫补方式担任赤县丞 , 完全不符合赤县丞的选任要求 , 但在他担任赤县丞之前 , 曾历任广南西路岑溪县主簿、淮南东路楚州宝应县主簿的职位 , 而岑溪县因“风土之恶 , 在岭南为第一” , 自然环境极其恶劣而无人愿就 , 所以凡在这些地区任过职的官员一般都会得到较快的升迁 。
【历史故事】宋代县丞的选任:有出身幕职、令录内选充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宋代县丞的选任:有出身幕职、令录内选充】韩公彦有了在岑溪县主簿的任职经历 , 再加上家中的特殊地位 , 因而一举被擢为赤县丞;还有一位畿县丞:咸平县丞郭僎 , 就有更加丰富多彩的仕途经历 , 他在最终升任到咸平县丞以前 , 首先以父荫补方式进入仕途 , 释褐为海州东海县尉 , 并在此后先后担任了祥符县尉、滨州招安县丞、亳州蒙城县丞、鹿邑县丞 , 才最终到达咸平县丞的位置上 , 虽然以荫补方式入官 , 但在担任畿县丞之前 , 先后经历了五任县级佐官 , 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