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歆妈妈(文章原创 ,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父教缺失"——顾名思义就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失了父亲的教养 。
养育孩子本该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 , 但不可否认 , 中国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由母亲承担育儿的责任 , 父亲这一角色常常是习惯性缺失的 。 因此 , 就出现了人们常说的“丧偶式育儿” 。 这一说法虽然夸张 , 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多数家庭的症结所在 。
文章图片
上个星期六 , 我带着孩子去参加区图书馆举办的亲子阅读课堂 , 房间里清一色都是妈妈带着孩子 , 仅有两名爸爸陪同 。 在交流的过程中 , 一位妈妈问道:“我家女儿在外面常常欺负小男生 , 好几个家长都跟我反映了 , 女孩子怎么会那么凶 , 把人家小男孩都打哭了 , 我在家里跟她说了她也不听 , 我该怎么办啊?”
我问她家女儿几岁 , 她说5岁 。 我又问:“是不是爸爸平时经常不在家?都是你一个人带孩子?”这位妈妈直抱怨:“对啊 , 她爸爸一星期在家没几天 , 平时都是我照顾孩子 。 ”我听了后就知道问题出在哪了 , “你家孩子有这样的行为 , 根本原因就是父教的缺失 , 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大 , 是母亲不可替代的 。 ”
这位妈妈也顿悟了 , “对啊 , 她爸爸在家的时候 , 女儿就特别黏爸爸 , 我的话她都不怎么听 , 就听她爸的 。 ”所以 , 我建议这位妈妈不要再“丧偶式育儿”了 , 让父亲尽快回归家庭 , 共同教养孩子 , 才不容易使其出现性格偏颇 , 行为暴力等倾向 。
文章图片
“父教缺失”包括两个方面:
●物理上的父亲缺位
(1)因家庭离异、丧偶等原因而导致孩子缺少父亲的陪伴和照顾 , 大多存在于单亲家庭 。
(2)因父亲工作、出差、应酬等原因早出晚归、远离家庭 , 而导致孩子虽有父亲却不能常见 , 大多存在于留守儿童的家庭 。
●情感上的父爱缺失
(1)父亲观念缺失 , 父亲虽然在家 , 但是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情 , 父亲教育孩子的能力也不如母亲 , 所以就把任务都丢给母亲 。
(2)缺少交流互动 , 父亲虽然在家 , 但是只顾着做自己的事情 , 玩手机、打游戏 , 与孩子缺少交流互动 , 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
文章图片
据《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 近四成的父母很少与孩子沟通 。 其中 , 与孩子共进晚餐的次数 , 是衡量父母与子女交流频次的一个客观指标 。 然而 , 调查发现只有一半的孩子每周与母亲一起吃晚饭6次或6次以上 , 而每周与父亲一起吃晚饭的次数则要少于母亲 。
调查还发现 , 在少年儿童与父母在一起看电视、看书、运动等最常做的事情中 , 父亲的参与次数远少于母亲 , 可见父亲在子女生活中的缺位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
文章图片
“父教缺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什么影响
●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表明 , 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越小就越容易有这些患上父爱缺乏综合症 , 轻则胆小懦弱、自暴自弃、喜怒无常、感情冷漠等 , 重则有逃学、早恋、离家出走、偷盗以及暴力等行为 。
美国婚姻题目专家道格拉斯所作的统计显示:小时候患“缺乏父爱综合症”的孩子与那些享受到充分父爱的孩子相比 , 他们中学辍学率及成年后犯罪率均高出2倍;假如是女孩 , 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几率则高出3倍 。
文章图片
●性别认同的影响
父亲是孩子印象中的第一个男性 , 所以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 对孩子的性别认知会有一定的影响 。 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 , 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行为 。 很多男孩都希望长大变成像父亲一样强大的男人 。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认为 , 对于12岁至18岁的孩子 , 父亲的教育最重要 。 尤其是男孩 , 特别需要一位态度坚定、要求严格的父亲的管教与激励 。 而对于女孩 , 父亲是她们最亲密、最熟悉、最可靠的男性 , 青春期对异性萌生的好感 , 需要有父亲的保护与支持 , 对以后的感情和择偶标准等也有一定的影响 。
- 孩子说谎了!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家长该反思了
- 这些玩笑话大人别再说了,孩子的自尊心很脆弱,经不起一点伤害
- 武志红老师:心灵有七种武器,教育孩子,父母要“刚柔并济”
- 端午假期将至,家长最好别带孩子去这3种地方玩,大人累孩子也累
- 孩子上辅导班家长做笔记?孩子上辅导班时,家长应该这样做
- 孩子上课听不进?或许父母的这几种行为,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度
- 孩子最大的幸运,就是拥有一对充满童心的父母!做个老小孩吧!
- 能不能责备孩子?做好这七点,帮你用好“责备法”
- 你撒泼的样子真的很可笑,父母“熊”起来就连孩子都比不过
- 熊孩子又闹博物馆了?孩子本身并不坏,是你没教他公共场合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