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又闹博物馆了?孩子本身并不坏,是你没教他公共场合的礼仪

文|小歆妈妈(文章原创 ,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暑期已经过了三分之二 , 孩子们的精彩活动仍在进行当中 , 除了出游 , 看展也成为学生假期活动的标配之一 。 但是 , 有的家长只留意了帮助孩子开拓眼界、积累知识 , 却忽略了教会孩子基本礼仪规范 , 导致今年假期“熊孩子”出没再引热议 。
近日有一则消息称 , 广东省博物馆留言簿上有一位家长“奋笔疾书”:观众不是上帝吗?为何在博物馆里不让孩子吃东西 , 也不让孩子跑?
这则留言在微博上发布之后 , 引发了一系列反响 , 有人指责孩子没规矩 , 有人觉得博物馆小题大做 , 也有人认为 , 孩子胡闹是家长看管的缺失 。
熊孩子又闹博物馆了?孩子本身并不坏,是你没教他公共场合的礼仪
文章图片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的作者刘晓云说 , 教育孩子 , 家庭这块领地千万不可随意荒弃 。
“熊孩子”频繁出没在公众场合 , 问题的根源恰恰是家庭教育环节的不到位 。
近期热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口碑绝佳 , 于是闺蜜便相约一起观影 , 谁知道110分钟的电影 , 被后排两个疯狂的小男孩闹腾得支离破碎 。
进入影厅时 , 我们就看到了这两个穿着同样T恤的小男孩 , 暑期孩子看动画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 当时并未多虑 。 岂料大喊大叫只是二人的基本功 , 看到激动处 , 他们连踢带踹 , 把前排的观众搅合得无法正常观看 。
闺蜜让孩子的家长管教好 , 对方不咸不淡来了句:“孩子都是这样 , 等你生了就知道了 。 ”
最后 , 闺蜜找来影厅工作人员 , 要求对方换去其他座位 。 无奈观众较多 , 没有合适的地方可以调整那一家四口 , 为了避开 , 我们只好坐到了第一排 。
暑期一到“熊孩子”激增 , 众人在抱怨的同时 , 也在思考 , 真的是这些孩子惹人生厌吗?
熊孩子又闹博物馆了?孩子本身并不坏,是你没教他公共场合的礼仪
文章图片
01.孩子爱玩爱闹是天性 , 不应该被抹黑
爱因斯坦说 , 玩是探索的最高形式 。 孩子爱玩爱闹 , 正是他们发现世界、建立认知、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 , 是天性使然 。
但不懂规矩不能以孩子喜爱玩闹的天性做掩饰 , 当借口 。 只有教会孩子遵守社会规则 , 才能让他们不去干扰他人 , 才能帮助他们走好自己的路 。
熊孩子又闹博物馆了?孩子本身并不坏,是你没教他公共场合的礼仪
文章图片
在澳洲留学的娜娜课外一直兼职做导游 , 她讲了一个前不久才发生的事情:
一个国内组织的游学小团队由于人数不够 , 在参观悉尼大剧院时 , 和另一批英国孩子的夏令营合并在一起 。 这些年纪10岁至13岁间的孩子 , 表现截然不同 。
在排队等候的过程中 , 国内的几个孩子渴了 , 得到老师的允许后 , 他们离队去买饮料 。 英国孩子看到 , 也有人表示要去购买饮料 。
可这两拨先后离开的孩子归队后 , 国内的孩子返回了此前站的位置 , 英国孩子却走到了队伍末端 , 再次排队 。
几个性格外向的孩子已经互相熟悉了 , 有中国孩子就招呼国外的小伙伴来自己这里排队 , 对方却摇头表示 , 那不合规矩 。
遵守公众场合的礼仪和规矩是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础 , 从小给孩子教授正确的规则 , 也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开端 。
熊孩子又闹博物馆了?孩子本身并不坏,是你没教他公共场合的礼仪
文章图片
02.家长应该让孩子意识到规矩的重要
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 , 有的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已经到了毫无原则可言的地步 。 这些家庭养育出的孩子 , 其行为准则就是“唯我独尊” 。 不仅在家里横行霸道 , 在公众场合也一样无法无天 。
“熊孩子”们只在乎自己的感受 , 一旦影响到他人 , 就躲在看护者身后 , 后者又往往以“这就是个孩子”来搪塞推诿 。 最终导致“熊孩子”的所作所为 , 令人厌恶 。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 ,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 其中就包括 ,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主要内容 。
熊孩子又闹博物馆了?孩子本身并不坏,是你没教他公共场合的礼仪
文章图片
广州博物馆留言簿事件让我联想到一个名词:剧场效应 。
所谓剧场效应指的是一个电影院里 , 如果有一个人因为看不清楚站起来了 , 将影响后面所有的人——大家为了看清楚 , 只能纷纷站起 。 最后 , 因为第一个违反了规则的人 , 更多的人跟着违反规则 , 最后破坏了整体的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