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邯郸一战过后,荀子侃侃而谈王道,为何赵王不能采用以挽回颓势?

大约是在楚、魏大军解救邯郸成功后 , 赵孝成王将楚国主将临武君留了下来 , 好好款待了一番 。
临武君 , 或许就是《史记·楚世家》提到的景阳 。 景阳为人 , 嗜酒而好色(《淮南子·汜轮训》) 。 因此 , 楚军出征前 , 赵国使者魏加还曾质疑其领兵能力 , 建议春申君另换他人 。 可实际上 , 景阳却精通兵法 。 这次救援行动中 , 他成功击败了秦军 , 解了邯郸之围 。
这一天 , 另一位名扬东周的学术大家荀子来访 , 赵孝成王便邀临武君共同会见了荀子 。 三人谈得正起兴 , 赵孝成王突然问临武君:“用兵的关键是什么?”
【爱历史】邯郸一战过后,荀子侃侃而谈王道,为何赵王不能采用以挽回颓势?
文章图片
这可是临武君擅长的领域 , 他马上就回答:“上得天时 , 下得地利 , 侦查敌人的动向 , 后发而先至 , 这是用兵的关键要点 。 ”
这番回答 , 是临武君从军数十年的经验之谈 , 自以为能赢得满堂喝彩 。
可荀子听了 , 眉头一皱 , 开口反驳道:“不对 。 我听说古代用兵之道 , 凡是动用军队进攻 , 根本在于统一民众思想 。 弓与箭不搭配好 , 那么后羿也不能射中目标;六匹马的步调不能一致 , 那么造父也不能到达远方;士人和百姓不能归附君主 , 那么商汤王、周武王也无法取得胜利!所以 , 善于让人民归附自己的人 , 才是善于用兵之人 。 因此 , 善于让人民归附于自己才是用兵的关键!”
被荀子这么直接地否定 , 临武君有些下不了台 , 不服气地争辩道:“不对 。 用兵最重视的是形势与地利 , 而且常用诡诈之术 。 善于用兵的人 , 反应迅速而高深莫测 , 没人能知道他的军队会在哪里出现 。 孙武、吴起的用兵 , 天下无敌 , 哪里一定要民众归附才能战?”“兵不厌诈”、“兵者 , 诡道也” , 这都是兵家的不二法门 。 难道民众不归附就不发生战争了吗?
【爱历史】邯郸一战过后,荀子侃侃而谈王道,为何赵王不能采用以挽回颓势?
文章图片
可荀子寥寥数语 , 就彻底压倒了临武君:“不对 。 我所说的 , 是仁人的用兵之道 , 这是想天下称王的君主的志向 。 您所看重的 , 是权谋与势利;所使用的 , 是以诡诈之道 , 这都是诸侯所关注的事情!”
所谓“王者之志” , 就是王道;所谓“诸侯之事” , 最高境界也就是霸道 。 荀子称自己重视的是王道 , 而临武君关注的是霸道 , 这就让临武君有些自惭形秽了 , 不敢再开口反驳 。
荀子继续说道:“仁人用兵 , 是不可能用欺诈手段的;那些能被欺诈的人 , 是防备松懈、羸弱疲敝的人 。 君主与臣子离心离德 , 军队就会像一盘散沙 。 所以 , 以夏桀的欺诈手段来对付夏桀 , 谁更巧妙只是看运气;可用夏桀的欺诈手段来对付唐尧 , 就好比是鸡蛋碰石头!
【爱历史】邯郸一战过后,荀子侃侃而谈王道,为何赵王不能采用以挽回颓势?
文章图片
“仁德君主与各级将士思想一致 , 全军同心协力;下臣对待君主 , 就好像手臂保护头、眼睛、以及心腹一样 。 况且 , 仁人治理十里的国家 , 百里之内的动向都能知道得清清楚楚;治理百里之国 , 千里之内的动向都知道得清清楚楚;治理千里之国 , 四海之内的动向他都清清楚楚 。 仁人治国 , 必然是耳聪目明 , 时刻警惕 , 举国上下都和谐团结如一人 。
“所以 , 仁德君主用兵 , 将他们集合起来 , 就形成一百人一队的编制 , 分散开就自动形成有序的军阵;展开军队 , 就像宝剑莫邪的剑刃 , 任何触碰它的东西都会被斩断;冲向敌人 , 就像宝剑莫邪的剑尖 , 任何阻挡的东西都会被刺破!
“至于残暴君主 , 又有谁愿意同他共赴战场呢?那些跟随他上战场的人 , 必定是他的百姓 。 可他的百姓亲近我们就像亲近父母一样 , 憎恨残暴君主就像憎恨仇敌一样 。 谁又愿意替仇敌去伤害自己父母呢?百姓必定会争相来告之实情 , 又怎么能欺诈仁德君主?所以 , 仁人治国 , 必然会一天天强盛 , 诸侯先归顺者安定 , 后归顺者危殆 , 想要与他为敌者削弱 , 反叛他的国家就会被消灭!”
听到这 , 赵孝成王和临武君都被荀子这番长篇大论所折服 , 由衷地赞同道:“说得好!那么请问天下称王的君主 , 采取什么样的用兵之道?他的治国举措又是怎样的?”
【爱历史】邯郸一战过后,荀子侃侃而谈王道,为何赵王不能采用以挽回颓势?
文章图片
可荀子的回答 , 却让人意外:“对于大王您来说 , 领兵打仗只是次要的事情 。 ”
接下来 , 荀子开始全面宣贯自己的政治观点:“让我先来说一说天下王者和诸侯强弱存亡的原因 , 以及国家安危各异的缘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