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取代明朝以后 , 创造了许多汉语新名词 , 比如皇子又叫做阿哥 , 公主又叫做格格 , 亲王又叫做贝勒等等 。
这种新名词的创造 , 本质上是汉满蒙三族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 。 清朝要入主中原 , 必须重视中原的汉文化 , 同时考虑到满洲本身的用语习惯 , 因此有许多满语或蒙语发音的词汇被直接音译成了汉语使用 。
在清朝专用的这些新名词中 , 有一个词语叫做时宪书 , 其实就是日历的意思 。 不过时宪书这个词语却并非满语或蒙语的音译 , 清朝不称日历而称时宪书 , 另有一番缘故 。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朝的日历为什么叫时宪书?】“时宪”二字 , 并非清朝的发明 , 其出自《尚书·说命中》的“惟天聪明 , 惟圣时宪” , 引申为法度和教令之意 , 其本身也包含大自然的规律的意思 。 明末清初时 , 顺治皇帝废弃明代的大统历 , 改用新的历法 , 称为时宪历 。
后来的康熙和雍正两朝 , 一直都是用时宪历这个词语来称呼日历 , 直到乾隆皇帝登基之后 , 才改了这个说法 , 此后一律将时宪历称为时宪书 。
为什么乾隆要把民间用惯了的“日历”说法改成拗口的时宪书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 因为乾隆皇帝的名讳 , 就叫弘历 , 时宪历的历字跟乾隆皇帝重名了 , 为了避讳 , 因此改名为时宪书 。
文章图片
我们在以前讨论过清代皇帝名字的避讳规则 , 大致经历了先松、后严、再松的过程 。 清朝前三位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皇帝福临名字都为满语翻译成汉字 , 且满人本没有名字避讳的传统 , 因此对这三位皇帝的避讳规定并不严格 。
而嘉庆朝以后 , 虽然要求民间避皇帝名讳 , 但更多的是皇帝以生僻字命名 , 主动避开民间常用字 。 比如嘉庆皇帝原名为永琰 , 登基后改名为颙琰;道光皇帝原名为绵宁 , 登基后改为旻宁 。 这样一来 , 可以减少很多民间改变常用称呼或书写方式的麻烦 。
到了咸丰朝 , 避讳的规定进一步放松 , 改成皇帝名讳中上一个字不用避讳 。 比如咸丰皇帝奕詝 , 同治皇帝载淳和光绪皇帝载湉 , 其中奕字和载字毋庸避讳 , 而詝、淳、湉都是比较少用的生僻字 , 将避讳造成的不便降到了最小 。
文章图片
所以对皇帝名字避讳规定比较严格的 , 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
康熙皇帝名字玄烨 , 其中玄字有黑色的意思 , 以后都不能用玄来形容黑色 , 要么用皂色 , 要么用黑色 。 人名中已经用了玄字的 , 一律改成元字 。 像刘备刘玄德这样的老皇帝 , 虽然不能把人家改成刘元德 , 但玄字最后一笔还是要缺去 , 以避当朝皇帝名讳 。
雍正皇帝名胤禛 , 是清朝历代皇帝中执行避讳规定最为严格的 。 别的皇帝让百姓避讳 , 至少没对自己亲兄弟下手 , 而雍正则把胤字完全据为己有 , 把亲兄弟名字中的胤全部改为允字代替 。 只有与雍正最亲密的怡亲王胤祥 , 才受到雍正格外开恩的待遇 , 允许他把名字改回胤字 。
而乾隆皇帝比较尴尬 , 弘字和历字都是常用字 。 其中历字为简化后的简体字 , 其繁体字有曆和歴两种写法 。 在乾隆这一辈弘字辈的近支宗室中 , 名字的第二个字都用日字偏旁 , 所以书写用到乾隆名讳中的曆字 , 一般改写为歴即可 。 只是由于日历在民间的使用太过广泛 , 即便改用歴字 , 乾隆仍然感觉是对他的一种冒犯 , 所以索性把时宪历改为时宪书 , 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了 。
- 【历史故事】王昭君出塞时,是否真的怀抱琵琶?
- 【历史故事】真正厉害的人,懂得“不争”的智慧
- 【历史故事】玄奘取经归国后,晚年是如何度过的?
- 【爱历史】他是清朝最走运也最倒霉的状元
- 【时尚一点】为什么劝你别买中国李宁?一是价格贵,二是设计花哨,还不如FOG
- 【时尚一点】上了年纪的男人,穿衣尽量远离这3种“大爷色”,看着廉价还油腻
- 【历史故事】三国猛将赵云有后代吗?他的妻子是谁?
- 【历史故事】秦始皇为何能统一中原?专家:关键是秦军用的兵器
- 【爱历史】怡亲王胤祥为何要在临终前吞土,这样做有何深意?
- 【爱历史】女皇武则天死后,武氏家族后来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