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王昭君出塞时,是否真的怀抱琵琶?

宋代欧阳修曾做《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里面有一首是这样写道:
泉甘草美无常处 , 鸟惊兽骇争驰逐 。 谁将汉女嫁胡儿 , 风沙无情貌如玉 。 身行不遇中国人 , 马上自作思归曲 。 推手为琵却手琶 , 胡人共听亦咨嗟 。 玉颜流落死天涯 , 琵琶却传来汉家 。 汉宫争按新声谱 , 遗恨已深声更苦 。 纤纤女手生洞房 , 学得琵琶不下堂 。 不识黄云出塞路 , 岂知此声能断肠!
可见在大家的共识之中 , 王昭君出塞之时 , 一定是手抱琵琶的 。 从流传的那些绘画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昭君出塞时 , 怀抱琵琶幽怨无比 。
【历史故事】王昭君出塞时,是否真的怀抱琵琶?
文章图片
那黄沙漫漫 , 前途渺茫 。 任是谁都会无所适从 , 王昭君或以琵琶之曲聊慰平生 。
王昭君为何怀抱琵琶逆风解语
四大美人皆有其经典画面 , 美人之美在于动静咸宜 , 正如《红楼梦》中曹雪芹描写林黛玉的那样 , 闲静时似娇花照水 , 行动处如弱柳扶风 。
每一个位美人都有其经典时刻 , 如贵妃醉酒、貂蝉拜月、昭君出塞、西施浣纱 。
美人单独放在那里是无趣得很 , 把美人放在特定的环境 , 就有了属于她特定的美 , 正如现在网络上所说的那样 ,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 ”所以一个美人也必须具有有趣的灵魂 , 这就是所谓的活色生香 。 逆风解语
《红楼梦》中十二金钗 , 每一位都是美人 , 可是她们又美得不同 , 宝钗端方、黛玉飘逸、湘云娇憨、探春干练 , 凡此种种美人 , 千人千面 。
【历史故事】王昭君出塞时,是否真的怀抱琵琶?
文章图片
她们每个人又都有属于自己的经典画面 , 比如宝钗扑蝶、黛玉葬花、湘云醉卧 。
所以在一幅画中要表达美人之美 , 不单单是五官、身材 , 而是把美人放在一个特地的环境中去 , 让人们感受到美人的独特之处 。
这就是古代对于美人的定义 , 要活起来 , 要动起来 , 方能称之为美 , 活水之灵动 , 永远比死水一潭有趣味得多 。 正因为有了这种对美人的解读 , 所以昭君怀抱琵琶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 。
昭君是否怀抱琵琶
美人有物 , 有景 , 方衬美人之美 , 才有了对美人描画的不同意境 。 所以大家并没有怀疑过王昭君是否真的怀抱琵琶出塞 , 只一味的欣赏那唯美的画面了 , 就像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 , 你美你有理 , 说什么都对 。 逆风解语
侯广峰先生在1980年11月27日《内蒙古日报》上发表《琵琶源流》,提出汉代没有琵琶的见解 。
1983年3月19日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昭君不识琵琶为何物》一文,明确提出:在公元前33年王昭君出塞之时,尚不存在琵琶这种乐器 。
王昭君怀抱琵琶的反对之声出来后,引起一些人的共鸣和支持 。
有学者认为西汉之时 , 琵琶尚且不存在 。 也有学者认为琵琶是存在的 , 中国历史上流传的所谓“琵琶”,事实上是分为两种的,即中国传统的“直项圆形”与外来的“曲项梨形” 。
之所以取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 。 在东汉许慎撰著的《说文解字》中,在“十二下”就收有“琵”和“琶”,并对这两个字“解”说为“琵琶,乐器”,足证汉代是有“琵琶”的 。
《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说,传统的“直项圆形”琵琶,主要产生于两个不同时期 , 一个是秦朝、一个是源于汉武帝与乌孙的和亲政策 , 念及许嫁的公主在途中思乡之苦,使懂音律的工人,参照琴、筝、筑以及箜篌等乐器的形制所设计出来的 。 这两种乐器皆为直项,圆体,四弦,竖抱以手弹挑演奏 。
唐代杜佑的《通典》以及后来的《旧唐书》、《新唐书》等文献资料中把它们称为“秦琵琶”或“汉琵琶” 。
【历史故事】王昭君出塞时,是否真的怀抱琵琶?
文章图片
公元4世纪,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有一种曲项,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相),横抱,用拨子弹奏的琵琶和五弦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中国内地 。
唐代是中国琵琶演奏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 琵琶除了作为唐代歌舞大曲的领奏、伴奏乐器之外,独奏艺术也获得很大的发展 。
虽然琵琶要区分中国传统的“直项圆形”与外来的“曲项梨形”,但是,外来的“曲项梨形”的琵琶也不能说就与中国没有关系 。
所以说王昭君怀抱琵琶也是没有错的 , 但是琵琶的造型却并非画中一般 。
西晋石崇在《王昭君辞》中推测王昭君怀抱琵琶出塞并不算胡说 。 但是她即使怀抱的是“琵琶” , 也只能是傅玄所描述的圆形直柄的汉琵琶, , 决不可能怀抱比她晚四百多年才有的曲项琵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