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 ,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最近一段时间工作比较繁忙 , 没有带孩子出去体验一下生活 , 想着他们之前一直说着想去动物园 , 便想好了周日带他们去玩一下 。 于是吃完饭后 , 就往隔壁李阿姨家走去 , 想约他们一起去动物园玩耍 。 刚到李阿姨家坐下聊了一会天 , 我提起了这件事情 , 想问问她有什么想法 。 听闻我这么一说 , 这时 ,
【当“零食”变成了孩子的教育道具,那和“训练宠物”有什么区别?】小女孩飞奔过来 , 对着李阿姨说:"妈妈 , 妈妈 , 我也要去玩 , 我也想去看小动物 。 "
这时李阿姨说:"等你把你的钢琴考过级了妈妈就带你去 。 "
小女孩委屈巴巴的说:"不要不要 , 我不要学钢琴 , 我要看小动物 。 "
李阿姨一脸严肃 , 好似容不得小女孩多说一句 。
以上的对话应该很多父母都听说过吧 , 像这样的日常我们也经常经历 , 试问以这样的奖励方式去激励孩子 , 真的能起到好的教育作用吗?把所谓的"零食"变成孩子的教育道具 , 那和"训练宠物"有什么区别呢?
文章图片
一、拿"零食"当教育工具 , 意味着什么?
当我们拿"零食"去作为我们的教育工具的时候 , 其实无形当中我们肯定了这件事情难做 , 甚至是孩子不喜欢做的 , 因此我们才会选择用这种"零食"激励 。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与孩子好好商量 , 询问一下他们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 也许那样的方式更好呢 。 牙牙学语的时候 ,
"叫叔叔 , 叫叔叔爸爸给你糖吃"
"来 , 自己走过来 , 走过来了就好了 , 走过来了我们就去找姐姐玩耍"
的确 , 当孩子在牙牙学语的阶段 , 正在激发各种能力的时候 , 通过诱惑确实是一种较快的教育手段 , 但当孩子渐渐长大 , 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 , 他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 追求的是什么 , 而我们的"零食"奖励却在剥夺他们自己的意志 。 对于孩子的教育 , 需要我们三思 , "训练宠物"式的教育对于孩子人格性格三观的树立与培养将产生莫大的影响 。
文章图片
二、拿"零食"当教育工具 , 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上个礼拜去辅导班接孩子放学 , 偶然间听到两个小朋友的对话 , 让我感受到现在孩子的压力之大 , 除此之外 , 是让他们觉得无奈的压力充斥着他们 。
一个小男孩说:"下课了下课了 , 我要赶紧走了 , 不然赶不上国画班了"
一个小女孩一脸羡慕地说:"哇 , 我也想上国画班 , 可是我妈妈不让 , 他说我比较适合学古筝 , 哎….."
男孩说道:"那你跟你妈妈说你不学了呗 , 你在家里哭 。 "
女孩说:"但是我妈妈说 , 只要我一周去上四天古筝课 , 她就给我买QQ糖 , 哈哈 。 "
教育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 身为父母的我们 , 应该有这样的意识 , 生活是孩子的 , 孩子才是决定自己生活的主人 , 而我们 , 只是其成长路上的一个引路人 。 当我们拿所谓的"零食"去激励孩子做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时 , 孩子的全面发展能力就受到限制 , 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行动力在无声无息中被磨灭 , 而这种危害 , 细小且难以辨识 , 我们自认为孩子在很开心的朝着我们的目标前进 , 我们把我们想要达到的强加在孩子身上 , 殊不知 , 这不是孩子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 , 而现在很多中国式教育常常犯这个错误 ,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想法去控制孩子做他们不愿意的事情 。
文章图片
是否我们也这样考虑过 , 我们一味地想让孩子变好 , 这个"变好"只是我们自己以为的 , 是否我们做父母的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变得更加"功利主义"了 , 我们试图用奖励去教育孩子 , 但我们没有真正考虑孩子的想法 , 这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 会让孩子渐渐失去自我 , 认为自己不该有那些新奇的想法 , 这样也使得孩子的创新能力 , 独立思考能力大大下降 。 他们奋力的去实现我们的任务 , 追随者那些我们认为的好的事情 , 却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属于自己的美好 , 变得不再会为自己做规划 。
三、正确的鼓励孩子 , 我们应该怎么做?
1.坐下来与孩子谈谈 , 真心的去了解孩子的想法
作为父母的我们 , 不要再一意孤行了好吗?我们应该做的是与孩子交朋友 , 真心地去了解孩子喜欢的是什么 , 在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 , 孩子可以跟随自己的内心走 , 她们有自己的缤纷世界 , 对这个世界抱有所有的热情 , 当我们于孩子做朋友时 , 他们可以畅所欲言 , 不再担心因为我们的不满意而畏惧 , "零食"尚好 , 但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远比这个"零食"带给孩子的乐趣多 。 当你用心去与孩子讨论的时候 , 孩子会感受到你的用心 , 对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也增添了一份信心与勇气 , 他们知道背后 , 有支持他的父母 , 有注视着他的亲人 。
- 孩子把“耍无赖”当绝招,哪里出了问题?父母看过来
- “小孩子穿那么好看干嘛!”晕轮效应:爱打扮的小孩运气不会太差
- 孩子胆小?“逼迫”并不能让孩子勇敢,建议用“行为接触改善法”
- 孩子有“社交恐惧症”?试试“系统脱敏法”,轻松攻克孩子胆小
- 一写作业就“偷懒”,孩子的“自觉性”差,父母该如何应对?
- “妈妈,没人跟我玩”,孩子的话,道出独生家庭暗伤
- 【就爱时尚】等我老了,才不要戴“奶奶帽”!学三木妈妈戴这几款,优雅又减龄
- 孩子几岁开始“性发育”?若不在这范围内,不是早熟就是晚熟
- 父母的“元情绪理念”类型,影响孩子的“情绪教育”,教导型最佳
- 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而却忽略了,“成人”才是教育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