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日本朝廷首先提升入学的身份要求,仅限三位以上“良家子弟”入学

前言
【历史故事】日本朝廷首先提升入学的身份要求,仅限三位以上“良家子弟”入学】与唐代贡举不同 , 日本所有应试者均为式部省大学寮与地方国学的学生 , 无“怀牒自进”者 。 也即只有先成为大学寮与国学的学生 , 才有资格参加贡举 。 自圣武天皇神龟五年(728)设立文章科 , 基本形成学校教育与贡举考试的对应 , 即明经生考明经科 , 明法生考明法科 , 文章生考秀才科与进士科 。 最初 , 文章科并不受重视 , “白丁”“杂任”等非贵族子弟也可入学 。 后来日本社会与唐朝一样推崇文词之士 ,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进入文章科学习 , 而文章科仅有20个名额 , 为解决这一矛盾 , 日本朝廷首先提升了入学的身份要求 , 仅限三位以上“良家子弟”入学;其次提升了能力要求 , 对入学者进行水平考试 , 通过者方可成为文章生 , 也即所谓“文章生试” 。
一、文章生试与叙位授官
(一)承担诗赋考试的文章生试
关于文章生试的考试时间与内容 , 嵯峨天皇弘仁十一年(820)的太政官符称:“今须文章生者 , 取良家子弟 , 寮试诗若赋补之 , 选生中稍进者 , 省更覆试 。 ”可知 , 至少在此前已经采用这一方式选拔文章生 , 考试由大学寮主持 , 主要检查“诗或赋”的创作能力 。 927年 , 藤原时平受命编撰的《延喜式》(式部省上)亦明确规定:“凡补文章生者 , 试诗赋取丁第已上 。 ”事实上 , 由于赋的创作难度远大于诗 , 文章生一般只试诗而不试赋 , 所以迄今并未发现文章生试作赋的记录 , 这也是与唐进士科的不同之处 。 文章生试主要考诗赋这一点 , 也可从许多及第者的成长经历中获悉 。 他们大多自幼开始在师长指导下学习汉诗创作 。 如菅原道真在父亲菅原是善和老师岛田忠臣的指导下 , 11岁就能赋诗 , 故能18岁奉试补文章生 。
【历史故事】日本朝廷首先提升入学的身份要求,仅限三位以上“良家子弟”入学
文章图片
大江匡衡 , “七岁始读书 , 九岁赋诗 , 受学于祖维时 。 ”大江时栋 , “四岁始读书 , 八岁通史汉 , 十一赋诗 。 ”藤原关雄 , “少属文 , 天长初奉文章试及第 。 ”还有橘广相 , “幼而有文藻 , 九岁许升殿 , 乃赋诗曰……长而博学 , 贞观中补文章生 。 ”在具体考试方式上 , 从《经国集》中现存省试诗来看 , 除限定句数外 , 还限定诗题与用韵 , 如嵯峨天皇弘仁年间 , 文室真室、石川越智人《五言奉试咏三(以帷为韵)》 , 山田古嗣《五言奉试赋秋雨(宫殿名限天韵)》 。 淳和天皇天长年间 , 春澄善绳《奉试赋挑灯杖(七言十韵仍以挑灯杖为韵)》 。 可知 , 无论试题还是诗体都以唐进士科考试为模本 , 只是考虑到本国的实际情况 , 评判时会在声律上网开一面 。 这场新增加的试赋考试 , 就加试本身而言当源于唐制 。 如前所述 , 唐初的秀才、明经、进士均为单科考试 , 只试策 , 至高宗时根据刘思立的建议 , 进士科先增加一场帖经 , 次年 , 又加试杂文(试赋) 。 至于选择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 其模仿的痕迹则更为明显了 。
【历史故事】日本朝廷首先提升入学的身份要求,仅限三位以上“良家子弟”入学
文章图片
文章生入学之后 , 式部省“覆试” , 选出“艺业优长”的文章得业生两名 , 给予衣食等物质奖励 。 文章得业生实行递补制 , 一般是在有空缺名额的情况下才会从文章生中进行选拔 , 有时即便有缺额也会连续几年都没有递补 。 因为这些得业生将有机会参加后来的秀才科、进士科考试 , 所以后来渐被称为“秀才生”“秀才”“俊士” 。 这一点也与唐代相类似 , “进士”一般指称那些将要应试却还没有及第的举子 , 而及第以后则称为“前进士” 。 至天长四年(827) , 太政官依据都腹赤的建议 , 取消这些名号 , 仍称“文章得业生” , 理由是“立号虽异 , 课试斯同 。 徒增节目 , 无益政途”;同时取消身份限制 , 因为“高才未必贵种 , 贵种未必高才” 。 然而 , 这仅是律令层面的改革 , 实际情况却是人们继续使用已经习惯了的称谓 , 而普通子弟也依然无法进入文章科学习 , 因为文章生试的存在 。
【历史故事】日本朝廷首先提升入学的身份要求,仅限三位以上“良家子弟”入学
文章图片
(二)文章生试的独立性与叙位、授官
唐代举子通过诗赋后 , 还必须通过帖经和试策方能及第 , 但日本文章生试具有相对独立性 , 并不是所有通过者都会参加试策 。 首先 , 从制度设计上看 , 20名文章生中只有两名得业生有资格参加对策 , 显然设计者并不打算主要依靠试策来选士 , 否则都应参加 。 事实上 , 这些文章生既没有一直等待成为得业生参加对策 , 也没有终生“白丁” , 而是先后任官各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