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的“委屈”为何消费者不买账?

李宁的“委屈”为何消费者不买账?
文章图片
李宁的“委屈”为何消费者不买账?
文章图片
一场服饰新品秀、几位高管试图“教育消费者”的草率回应 , 让李宁公司陷入了近年来最严重的公关危机 。 风波背后 , 李宁近年来借“国潮”之力飞起的同时 , 产品价格令人“高攀不起” , 消耗了消费者好感 , 也已埋下了被今日舆论反噬的隐患 。
李宁的“委屈”为何消费者不买账?
文章图片
撰文/李丹魏一宁编辑/李原李宁公司大概没有想到 , 被寄予厚望的冬季服饰新品秀 , 会将自己卷入凶猛的舆论漩涡中 。
10月19日 , 在沉默几天后 , 李宁公司决定通过发声明来平息网友的怒火 。 面对网友的骂声一片 , 李宁在声明中表示:就此次相关产品的设计及造型给大家带来了困惑和疑虑 , 致以诚挚的歉意 。
道歉之余 , 李宁公司又无疑感到“委屈” 。 花了大量篇幅诉说本次设计的初衷以及灵感来源 , 试图告知外界自己并没有恶意 。
李宁的“委屈”为何消费者不买账?
文章图片
但对于这份迟来的反省 , 多数网友并不买账 。 有人直指声明通篇都想教育消费者 , 也有人认为道歉寥寥数语、回避关键 , 缺乏诚意 。 随后 , 李宁公司再一次被送到了风口浪尖上 。反映到资本市场上 , 李宁公司股价短短几日遭遇了重挫 。 10月17日 , 设计翻车事件发生当天 , 李宁股价从56港元/股的开盘价直线下跌 , 盘中一度大跌13% 。 次日有所回升 , 10月19日声明发布后又跌了6.45% , 10月20日继续延续着下跌态势 , 盘中一度重挫至48.55港元/股 。 短短几日 , 李宁公司跌没了近200亿港元 。
在李宁事件中 , 有网友评论称 , 基于对民族品牌的朴素好感购买李宁的人 , 大概率也是在爱国议题上高底线、零容忍的敏感型消费者 , 有着较低的容忍阈值 。 李宁既然将自己放到国货的道德高地 , 就应该知道消费者的胃口 , 以及他们的情绪雷区 。
而今年以来 , 因态度强硬、热衷教育消费者 , 在危机公关上“翻车”的公司 , 李宁并非孤例 。 近日曝出的海天酱油“双标”等新闻 , 都因站在了公众情绪的对立面而引火烧身 。 对此 , 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表示:公司“要用没有敌意的方式 , 重新表述事实 , 让大众形成新观点 , 从而重建自己的立场 。 ”
此外 , 一家企业偶发的负面事件背后 , 考验的也是消费者对品牌积累的历史好感 。 而李宁过去几年借势“国潮”之力飞起时 , 产品价格同步高涨 , 被不少网友定义为“割韭菜” , 也早已埋下了今日遭遇情绪反弹的隐患 。
在近日李宁公布的半年报中 , 公司的营收与净利、库存、周转期等关键数字表现均不尽人意 。 而此次舆论危机事件 , 也可看作一次消费者对李宁品牌从腹诽到反噬的集中爆发 。
李宁的“委屈”为何消费者不买账?
文章图片
李宁步步引火上身
9月20日 , 在湖北荆门市漳河机场 , 李宁上演了“2022逐梦行”的机场大秀 , 发布了数十款最新设计 。 在公开信息中 , 大秀分为三个板块 , 均以飞行为主题 , 结合了跑道、飞机等元素 。
李宁的“委屈”为何消费者不买账?
文章图片
(图源/李宁官方微博截图)引发争议的品类出现在了“神工天物”的主题中 。 10月15日 , 大秀照片被微博网友翻出 , 质疑其从配色到帽子的挡风耳“倭里倭气” , 与日军军服十分相似 。
李宁的“委屈”为何消费者不买账?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许多人到李宁的官方微博下留言:“这个设计合适吗?”面对网友的质疑 , 李宁公司选择“躺平” , 没有公开回应;对于媒体的问询 , 也没有给予回复 。 有网友在某新闻平台下反映:他们发在微博等平台的评论被李宁官方举报 , 理由包括:“侵犯名誉权”、“侵犯隐私权”、“侵犯商标权”等 。
10月18日 , 一张署名为“李宁电商总经理冯晔”的朋友圈截图在媒体上流传 。 在公开信息中 , 他同时担任李宁集团的品牌副总裁 。 截图里 , 这位“冯晔”的教育口吻颇重:“我们的消费者 , 对于中国文化的沉淀 , 教育知识的传承还是少了 。 ”话毕 , “冯晔”还加了个“#笠型盔” , 意指被网友们质疑为“日军军帽”的实则是中国古代士兵戴的“笠型盔” 。 李宁的“委屈”为何消费者不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