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清末平汉铁路车站众多,为何河南仅有驻马店能从一个村庄成长起来

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 , 铁路建设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例子比比皆是 , 比如河北省的石家庄、安徽省的蚌埠 。 而作为清末建设的、国内最主要的、贯穿河北和河南以及湖北北部的干线京汉铁路 , 对于河北和河南两省沿线城市发展更是如此 , 也正是从那时起 , 沿京汉铁路形成了一长串的城市群 。
【爱历史】清末平汉铁路车站众多,为何河南仅有驻马店能从一个村庄成长起来
文章图片
今天的河南省地图
今天在河南省沿京广铁路所经之地 , 有安阳、鹤壁、新乡、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等8个地级市 , 其中除了鹤壁是以矿兴市 , 安阳、新乡、郑州、许昌、信阳五地在历史上是府州县的治所之外 , 漯河和驻马店则是由村镇发展起来 , 不过这两者之间也有区别:漯河是在郾城县以东十里的郾城车站所在发展起来的 , 当时的京汉铁路沿线车站中并没有漯河站 , 而只有郾城站 。 而驻马店车站则是位于遂平站和确山站之间的单独设站之地 。
【爱历史】清末平汉铁路车站众多,为何河南仅有驻马店能从一个村庄成长起来
文章图片
1870年河南省地图上的遂平至确山一线 , 驻驻店在中间
现在网络上关于驻马店的来历往往是:原本为明朝开始设置的驿站 , 后随着京汉铁路的兴起而发展成为一个地级市 。 但是查阅清朝和民国时期的《确山县志》却并没有这样的记载 。
清朝康熙年间的《确山县志》的确有驻马店的记载 , 不过也仅是:“驻马店 , 县北四十五里有集 , 康熙三十五年知县孙京盖厅房三大间、厢房三间、门楼一间 , 为来往上司大差中伙住歇” , 这时驻马店是个仅供歇脚的地方 , 和一个驿站的规模还差一些 。
【爱历史】清末平汉铁路车站众多,为何河南仅有驻马店能从一个村庄成长起来
文章图片
民国时期克山县地图
民国时期的《确山县志》则对驻马店周围的环境有了更为准确的记载:“驻马店车站周围约十五里 , 昔者地势卑洼 , 不堪种植 , 每逢阴雨则浓烟笼罩 , 蔓草荒凉 , 弃为旷土久矣 。 ”驻马店车站周边连庄稼都不能种植 , 长期以来就是一片荒地 。
那么就是这样情况 , 驻马店又是依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难道就是因为一条京汉铁路吗?那民国版的《确山县志》“交通”条记载仅确山县境内就有6个车站:“邑内铁道车站有六 , 曰驻马店……曰确山县曰新安店……曰马庄曰黄山坡曰李新店……凡此六站皆京汉干路之所经” , 那么为何其他的村镇有车站 , 甚至确山县城也有车站 , 却无法像驻马店那样发展成如此规模呢?
【爱历史】清末平汉铁路车站众多,为何河南仅有驻马店能从一个村庄成长起来
文章图片
民国时期驻马店全站图
诚然 , 驻马店的兴起和京汉铁路有着直接关系 , 民国版的《确山县志》记载:“自光绪三十年京汉铁路告成 , 设宿站于此 , 开一极大商埠 。 南嫓武汉 , 北达郾郑 , 商贾云集 , 遂为中原绾毂之区”
但是就像上面所说 , 驻马店通铁路和设车站 , 别的地方也通也设站 , 但偏偏就是驻马店成长了起来 , 可见驻马店的兴起不只是京汉铁路通过和设站这一个原因 , 还是有其他原因的 , 细分析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是驻马店是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交通枢纽
民国版的《确山县志》记载驻马店“东通汝颍淮蔡 , 西暨唐邓宛叶 , 百物辐辏 , 万商去屯” 。 南北方向不用多说了 , 有京汉铁路 , 东西方向则是连接东部汝宁县、安徽颍州府、淮宁县、新蔡县和西部唐县、邓州、南阳、叶县的交通要道 , 驻马店就位于南北和东西方向的枢纽位置 。
【爱历史】清末平汉铁路车站众多,为何河南仅有驻马店能从一个村庄成长起来
文章图片
1938年地图上的驻马店 , 位于南北铁路和东西公路交汇处
二是驻马店居住、经商的环境安全
民国四年(1915年)京汉铁路局《京汉铁路旅行指南》介绍驻马店:“站南一带至李家寨、东篁店等处山势崎岖 , 道路险阻 , 实盗贼出没之区 , 往来行旅极稀 。 ”而驻马店建站之后 , 成为了往来要冲 , 也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 民国十一年(1922年)春 , 毅军统领李鹏举发动确山北三、北四、北五、北六、北七、北八、北九、北十各保民工 , 在驻马店周边围土而建成寨子 , 寨墙之外还有很深的壕沟 , 成为有险可守的重镇 。
【爱历史】清末平汉铁路车站众多,为何河南仅有驻马店能从一个村庄成长起来
文章图片
确山县分保图
1922年九月 , 在土匪张国威率数万之众攻寨之时 , 寨内仅凭一团士兵进行守御 , 土匪数次围攻也未得逞 。 第二年 , 驻马店的城寨经过修复之后 , 还在各寨门内增加了岗房 , 派兵日夜巡守 , 驻马店的就变得极为安全 , 在当时十分动荡的社会环境下 , 成为吸引远近商家、四乡富户前来争相建房居住之地 。 最开始驻马店的地价每亩仅四五串钱 , 后来每亩地价升至数百数千串不等 , 仅仅十数年间 , 地价就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判若霄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