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元朝历史探寻:什么是潜邸“晋籍”人入幕的原因?

前言
对于元世祖潜邸幕僚成员 , 笔者曾全部进行过考证 , 目前有姓名可考者90人 , 汉人幕僚成员70多人 , “晋籍”汉人幕僚成员19人 , 在整个潜邸幕僚成员中“晋籍”人数超过五分之一 , 在汉人幕僚成员中占四分之一 。 从地域角度看 , “晋籍”幕僚成员在潜邸幕僚群体中是数量最多的 。
晋蒙为邻的地理之便潜邸时“晋籍”幕僚成员占有较多数量 , 地理上的相近是最直接的原因 。 山西是内蒙古的近邻 , 尤其山西北部 , 是蒙古军南下的过程最先到达的地区 。 在元太祖成吉思汗时期 , 山西境内已基本属于蒙古国统治 。
【爱历史】元朝历史探寻:什么是潜邸“晋籍”人入幕的原因?
文章图片
元太祖六年(1211) , 攻占云内、东胜、武、朔等州 。 太祖十三年(1218) , 木华黎攻克了太原、平阳及忻、代、泽(今山西晋城)、潞(今山西上党)汾、霍(今山西临汾)等州 。 元太祖十四年(1219) , 攻占岢等州 , 进攻绛州 , 拔其城 。 至此 , 山西大部分地区属于蒙古帝国统治 。
按蒙古帝国当时的政策 , 对于所征服之地 , 一般任命当地官员继续管理 , 尤其是在战争过程中投降的军事将领一律就地授官 , 或授予原职 , 或改授更高一级的职位 。 蒙古帝国初期用人的标准主要是“军功”和“血统” 。 因此当父辈因军功获得官职时 , 其子弟尤其是有能力的子弟就会有机会被重用和提拔 。
潜邸幕僚中的三位成员属于“晋籍”中受降军官的子弟 。 汾州幕僚成员杜思敬是杜丰的第三子 , 杜丰是1215年木华黎攻打太原时率部受降的 , 后杜丰被封为沁州长官 , 因此有机会入王府为幕僚 。 另外两位因父辈军功而入王府为幕僚的皆当“宿卫”之职:上党人高觽 , 因父亲高守忠在帝国初期被封为千户长 , 高觽成为世祖潜邸的宿卫 。
另一位丰州丰县人谢仲温(1223—1302) , 成吉思汗攻西夏时 , 谢仲温的父亲睦欢带领所属人员迎降 , 多次立有战功 , 后被封为太原路金银铁冶“达鲁花赤” 。 谢仲温在1252年以达鲁花赤之子入侍王府 , 备为宿卫 。 “宿卫”一职源于成吉思汗时期的怯薛护卫军 。 《元史》卷99《兵志》称“怯薛者 , 犹言番直宿卫也” 。
怯薛军最早源于草原贵族的亲兵 , 之后扩建成庞大的护卫军 。 其成员主要从千户长、百户长、十户长有武功的子弟中挑选 。 宿卫的主要职能:保护王府安全 , 随从主人出行和分管王庭的各种事务 。 因为在世祖身边 , 所以拥有很多随时献纳的机会 , 这些人自然也有更多晋升的机会 。
【爱历史】元朝历史探寻:什么是潜邸“晋籍”人入幕的原因?
文章图片
谢仲温在中统元年 , 被提拔为平阳、太原两路宣抚使;至元十六年 , 又升为湖南宣慰使 。 “宿卫”一职是后来元朝高级官员重要来源之一 。 “晋籍”幕僚成员许扆也是宿卫出身 , 其父许国祯因医术高明 , 祖母又以善于调和食物侍奉庄圣太后(忽必烈之母)有功 。 许扆自幼出入于王府 , 长而为王府宿卫 。
从小生长在王府中 , 有很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 所以“每外国使至 , 必命与之语 , 辞理明辨 , 莫不倾服” 。 深得世祖喜欢 。 世祖即位后 , 拜为礼部尚书 , 提点太医院事 。 在元代四种民族等级中 , 蒙古人之外依次是色目人、北方人和南人 。 后三种顺序就是以归属蒙古帝国的先后顺序而定的 , 早归属者往往在早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
世祖潜邸中“晋籍”幕僚成员中充当“宿卫”职的人 , 大多数就是获得了这种因地理之便而产生的机会 。 地理之便和血缘关系 , 是“晋籍”人入幕僚最为直接的原因 。 之所以如此 , 因为13世纪初蒙古统治者的社会结构还处在以血缘为纽带的组织形式 。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后 , 开始建立一系列的制度 , 其重要的一项就是设立了“千户制” , 全体草原牧民被统一编制在九十五千户中 , 千户之下又有百户、十户 。 千户编组的原则是尽量把原有部落中的人编在同一户中 , 由原来的部落首领担任千户长、百户长 , 其中许多人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
九十五千户分封千户那颜(蒙古语“官人”)八十八人 , 七十八位是功臣 , 十位是驸马 , 其中三位驸马合计统领十千户 。 百姓的千户制以血缘为基础 , 官员主要源于血缘与军功 。 正因为蒙古社会的这样一种社会结构特点 , 所以因地理之便入王府的父辈 , 其子弟便因血缘关系而有机会进入王府为宿卫 。
【爱历史】元朝历史探寻:什么是潜邸“晋籍”人入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