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清朝宗室制度经过百年到乾隆时期逐步完备,有爵位的宗室不到7%( 二 )


【历史故事】清朝宗室制度经过百年到乾隆时期逐步完备,有爵位的宗室不到7%
文章图片
爱新觉罗·弘历
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被恢复爵位、王号 , 并明确为“世袭罔替”资格的亲郡王有:礼亲王(代善后裔)、郑亲王(济尔哈朗后裔)、睿亲王(多尔衮养子后裔 , 实际是多铎一系)、豫亲王(多铎后裔)、肃亲王(豪格后裔)、庄亲王(原本是硕塞后裔 , 大宗绝嗣后由康熙帝第十六子允禄及其后裔承袭)、克勤郡王(岳托子罗洛浑后裔)、顺承郡王(萨哈廉子勒克德浑后裔) , 一共六位亲王 , 两位郡王 。
而因为生前犯谋逆而被削爵、降爵、处死者 , 或后人犯罪被削爵者 , 这一次就不再恢复其王爵了 , 如阿济格后裔就没有恢复英亲王爵位 。
另外 , 早在雍正八年(1730年) , 雍正帝心腹重臣、唯一具有手足感情的弟弟怡亲王允祥去世后 , 雍正帝为了追崇、表彰允祥的功劳 , 特别下旨将怡亲王世子弘晓册立为亲王 , 并明确了怡亲王的“世袭罔替”资格 , 再额外给允祥一系加恩 , 册立其第四子弘皎为宁郡王 , 一并赐封“世袭罔替” 。
但弘皎在乾隆四年(1739年)参与了康熙帝废太子胤礽之子理亲王弘皙所牵头发起的宗室谋夺皇权之逆事 , 想要推翻乾隆帝 , 扶立弘皙继位 , 被早就洞悉一切的乾隆帝迎头击碎 , 把他们一网打尽 , 软禁关押在宗人府 。 事情水落石出后 , 弘皎因为是对国家立有大功的怡贤亲王允祥嫡子、而且是雍正帝亲封的世袭郡王 , 不好处置 , 所以乾隆帝没有公开加罪 , 并将其释放回府 , 但把宁郡王的爵位从世袭罔替改为降等承袭、郡王俸禄停发终生 , 实际上不废而废 。 因此 , 怡亲王允祥的后裔只保有一个亲王“世袭罔替”资格 。
清代宗室封爵制 , 从努尔哈赤建国时期开始建立 , 并在后续百年内逐步完善化、制度化、严谨化 , 至乾隆中期才形成完备的封授制度 , 初封、晋爵、袭爵、爵禄等级核定等等规制 , 都是中华历代王朝中做得比较好的之一(两宋宗室封爵制度也比较优秀 , 不过对于宗室的政治待遇压得过低 , 清朝宗室参与国政的程度要强过宋代) 。 清初时期 , 皇子受封爵位很是严谨 , 要考虑到军功、母族、本人才能等一系列因素 , 所以太祖、太宗(努尔哈赤、皇太极)的皇子们并不是全部能够封授亲王、郡王的 , 其中相当大一部分皇子只被封为宗爵中第五等、第六等的镇国公、辅国公 , 甚至第七等的镇国将军(如太祖第四子汤古代 , 就只有镇国将军爵位 , 太宗第七子常舒 , 爵位是辅国公) 。
【历史故事】清朝宗室制度经过百年到乾隆时期逐步完备,有爵位的宗室不到7%
文章图片
爱新觉罗·玄烨
自顺治帝之后 , 清朝皇子们的封爵开始显贵起来 , 顺治帝几个成人的皇子 , 都被康熙帝册封为亲王(顺治帝次子福全:裕亲王;第四子常宁:恭亲王;第七子隆禧:纯亲王) 。 从康熙帝开始 , 清朝皇帝们的皇子只要成年并在生前封爵 , 所获得的爵位都比较高 , 基本上能够封亲王(或郡王)或晋爵亲王(郡王) 。 这其中 , 只有康熙帝第九子允禟的爵位是贝子 , 第二十子胤祎、第二十二子胤祜的爵位是贝勒;而雍正帝第三子弘时、乾隆帝第十二子永璂、道光帝长子奕纬等皇子虽然成年 , 但是未及封爵就去世 , 背后各有原因 , 算是例外 。
清初 , 对于宗室子弟的爵位封授大体上还是按照“功封”原则来执行 , 即以军功大小确定爵位 , 所以才有太祖太宗诸子中既有亲王、也有辅国公、乃至镇国将军这种情况出现 。 而功封的亲王(郡王) , 虽然在当时并没有被明确爵位“世袭罔替”资格 , 但是基本上还是按照这个原则对待 , 除非是本人谋逆、后代犯法等原因 , 才被剥夺爵位(如睿亲王多尔衮、英亲王阿济格 , 当然多尔衮的爵位最后还是还回来了) 。 因此 , 清初的功封宗室亲王(郡王)们 , 几乎都能够把自己凭借军功获得的王爵传给后人 。
康熙六年(1667年) , 顺治帝次子、康熙帝的兄长福全被册封为和硕裕亲王 , 这是清朝第三位、实际意义上第一位非军功获封亲王的皇子(太宗第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初封襄亲王 , 是第一位非军功皇子封王 , 顺治帝第四子襁褓中封荣亲王 , 是第二位非军功皇子封王 , 不过这两位被封王都是有额外原因在内 , 而且爵位也没能传承下来 , 荣亲王甚至在四个月时就夭折了 , 不具备可比性 , 就略过不提了) 。 福全封王时 , 只有十五岁 , 不具备任何功绩和成就 , 只不过因为是皇帝的兄长 , 所以才获封显爵 。 从福全开始 , 清朝皇子们的爵位封授制度开始从“军功”转向“恩封” , 即皇帝推恩给兄弟或者子孙 , 授予他们顶级宗室爵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