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天子的崩、诸侯的薨—探析古人报丧如何从“赴告”变为“讣告”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辞书 , 里面不仅记录汉字的形态和解释 , 更重要的是其中有对古代社会风俗的记载 , 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传统 。
翻开《说文解字》的第一页 , 就会发现“示”字是放在第一个说明的 , 示作偏旁时写作礻 , 多与祭祀、崇拜、祷祝有关 。
而且在祭祀过程中 , 大多会将贡品展示出来给众人和祖先神灵看 , 所以其实“示”在古代社会与死亡有关 。
【历史故事】天子的崩、诸侯的薨—探析古人报丧如何从“赴告”变为“讣告”
文章图片
既然放在开头出现 , 就不难看出死亡文化在古代时候的重要性 , 既然古人将死亡看得如此重要 , 那么又是如何告知死亡的呢?这就是传统的报丧 。
一、以“赴告”为主的传统报丧形式1、何为赴告?
《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司徒招奉公子留主丧即位 , 遣大夫于徵师以病薨赴告於楚 。 其中就提到了向楚国赴告的内容 。
“赴告”一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 当时人们以各国诸侯崩薨以及一些福祸之事奔走相告 , 口口相传 , 赴告就是这样诞生的 。
《史记·周本纪》中提到:“昭王南巡狩不返 , 卒于江上 。 其卒不赴告 , 讳之也 。 ”意为昭王在南巡的时候死在了江上 , 他的手下士兵却没有告知他的死亡 , 这是极大的忌讳 。 可见赴告与于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 。
【历史故事】天子的崩、诸侯的薨—探析古人报丧如何从“赴告”变为“讣告”
文章图片
2、赴告诞生的社会背景
时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 将土地分给各诸侯国并采取“自制管辖”形式 , 导致一个国家一片大陆上却出现很多个“板块” 。
各路诸侯起初都在自己的小地图上怡然自得 , 除了必须朝见周天子的时候 , 大家偏安一隅 , 很少会出现去其他诸侯国“走亲戚”这种情况 。
故而无论福祸之事 , 他们大多都会派人去通知 , 而古人因为死亡的神秘感且对死亡具有极高的社会崇拜和尊敬 , 于是在奔走通知中有了专门的“赴告” , 也就是专门告知死亡的一种通知方式 。
因为在传统观念中有着死者为大的言论 , 所以才有不赴告而极大讳的说法 。 而后 , 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对权力的向往和渴望导致各诸侯国之间并没有表面上风平浪静和蔼可亲 。
【历史故事】天子的崩、诸侯的薨—探析古人报丧如何从“赴告”变为“讣告”
文章图片
无论是天子的崩还是诸侯的薨 , 对于各诸侯国来说都是有可能改变历史而必须要得知的大事 。
由此可见 , 赴告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地步后 , 基于社会需要的产物
不赴告而极大讳的另一个原因还是源于古人对神龟蛇灵的崇拜 , 人们恐惧死亡 , 因为死亡意味着人类社会中一切美好的消失 , 且死亡具有不可经验性 。
对死亡有多恐惧 , 就有多崇拜 , 所以他们将死亡看作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 , 与新生儿的降临有着不分伯仲的重要性 , 直至今日 。 然而 , 与死亡相关的报丧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报丧的社会地位逐渐被确立 , 甚至有了自己的文化和分支 , 报丧最初的重点为“赴” , 指报丧者必须赶到被告知者家中 , 或人力行走 , 或借助车马等交通工具 。
【历史故事】天子的崩、诸侯的薨—探析古人报丧如何从“赴告”变为“讣告”
文章图片
但在交通通信并不发达的古代 , 赴告不仅耗损人力 , 时间差距也较大 , 而且形式繁琐 , 忌讳颇多 , 很不方便 。
比如在门口撒了灰烬后才可进门告知;需在家门口漱口去晦才可张口告知等等 。 这种繁杂的礼制对于当时的社会而言 , 无疑是一种负担 。
二、为什么“赴告”会逐渐被演变成为“讣告”1、“赴告”与“讣告”的区别
“赴告”是如何演变成为“讣告”的呢?这要从两者的区别说起 。
“讣”是文书的意思 , 且指报丧专用的文书 。 也就是说从“赴告”演变为“讣告” , 其实就是由奔走相告转变为了一纸通知 。
无论是四大发明还是各种民间遗留下来的文化古迹 , 都明显地告诉我们古人的智慧直到今天都是现代人难以匹及的 。
【历史故事】天子的崩、诸侯的薨—探析古人报丧如何从“赴告”变为“讣告”
文章图片
2、讣告是基于一定社会需要下的产物
赴告的劣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 古人又怎么会不知?于是报丧的重点从“赴”变为“告”也就是说 , 古人不再纠结于是否寻至家门口通知 , 而是以别人得知为结果 , 不必再奔波千里 , 因此省掉了很多麻烦 。
以上这种最直接最客观的解释只是之一 , 另外一种原因是在当时社会 , 小户百姓家的丧事无须东奔西走相告 , 反而是权力较大势力强劲的官员或者富商 , 因为他们结交的朋友较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