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单从大明来讲,朱元璋是如何办教育,管理教师的

最近看了一个关老师将收礼记录误发家长群的新闻 , 相关处理已经跟进 , 作为局外人对此不予置评 。 因为这种情况已经存在多年 , 我对此并不感到惊讶 , 只是对这些年的一些类似现象深感失望 。
关于师风、师德问题 , 一直是历代的一个长期的关注问题 , 无论哪个朝代都相当重视教育 , 以及对那些“先生”们的道德关注都相当认真 。 那么单从大明来讲 , 朱元璋是如何办教育 , 管理教师的?我们不妨简单看一下大明是如何开展教育和规范教师道德行为规范的 。
公元1375年,朱元璋下发了一道谕旨 , 谕旨中说:有司立社学,延师儒 , 以教民间子弟 。 《大明会典社学》)不管怎么说 , 这是历史上带着少有温情的一道谕旨 , 正是这道谕旨改写了当时农村娃娃读书难的历史 , 也是朱元璋着手打造教师队伍师风的一个设计 。
【历史故事】单从大明来讲,朱元璋是如何办教育,管理教师的
文章图片
朱元璋与儒生
朱元璋与读书人朱元璋让地方官府帮助民间办学校,这种学校叫社学 。 还要请老师来教学 。 并要求“有司不得干预” , 给学校充分的办校自主权 。 这种学业校既不是官办的正式学校 , 也不是民办的私塾 , 办这种学校 , 就是要尽可能普及民间教育 。 朱元璋不仅不限制老百姓念书识字 , 而且鼓励各地开办学校 , 让老百姓家的孩子能多一点儿读书机会 , 这些都源自他早年失学的遗憾 , 为此他希望像他一般出身的农村娃娃能够有学习的机会 。 那时候老百姓家的孩子读书 , 一般都是从小在私整里面读书认字 , 学到一定程度了 , 就可以去考官办学校 。 明朝的官办学校有两种:一种县地方上府、州、县的儒学,另一种是京城里的太学, , 正式的名称叫国子监 。 除了这两种学校之外 , 还有一种民办官助的学校 , 这就是朱元璋诏书中要求地方上建立的社学 。
【历史故事】单从大明来讲,朱元璋是如何办教育,管理教师的
文章图片
相关画面
《明史》中说:社学 , 自洪武八年,延师以教民间子弟 , 兼读《御制大诰》及本朝律令 。 既然皇上下了谕旨,让地方建社学,地方上当然不敢怠慢,一时间各地纷纷建校 。 一些地方志上记述了明初社学的盛况,一个比较大的府 , 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 , 多的可以建有四百多处社学 , 平均每个县就有几十处 。 社 , 就是乡社的意思, 。 明朝的社也叫里社 , 社学指的就是乡里村社的基层行政区的小学校 。 社学的校址一般都建在废旧寺院 , 祠堂之类的地方 。 由地方政府拨出一些田地 , 或者由当地富户大族赠出一些田地 , 供给办学之用 。 这就是江南一些宗庙祠堂至今还保留着大量教书育人的信条的主要原因 。
【历史故事】单从大明来讲,朱元璋是如何办教育,管理教师的
文章图片
明代士大夫开办社学以后大约五年时间 , 到了洪武十三年 , 也就是公元1380年,朱元璋又下令停办社学 。 用朱元璋的话说 , 就叫作“好事难成” 。 按照朱元璋解释:本以导民为善 , 乐天之乐 。 奈何府、州、县官不才、酷吏害民无厌 , 社学一设 , 官吏以为营生 。 有愿读书者 , 无钱不许入学 。 有三丁四丁不愿读书者 , 受财卖放 , 纵其愚顽 , 不令读书 。 有父子二人 , 或农或商,本无读书之暇 , 却乃逼令入学 。 有钱者 , 又纵之;无钱者 , 虽不暇读书 , 亦不肯放 , 将此凑生员之数 , 欺诳朝廷 。 ”这里涉及的问题很多 , 其中就包括这些教师和官员勾结 , 收受学生钱财 , 当成了一种生意 。
朱元璋发现了这些问题 , 决定停办社学 。 在经过长期整顿的三年以后,到了洪武十六年 , 也就是公元1383年,朱元璋又下令让各地“复设社学” 。 这次复设,地方上办学就不再像上一次那么火热了 。 从此社学因地方官重视程度不同 , 历经几盛几衰 , 但终明之世,始终与私塾、义学相辅 , 成为乡间教育的一部分 。 社学虽然不比正式官办的府、州、县学校 , 但它毕竟是半官办的 , 不仅规模大 , 一般是“凡三十五家皆置一学 , 愿读书者 , 尽得预焉” 。 (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22),而且有学校校产田地供养 , 因此就能够请到当地最好的老师 , 教学质量也比一般私塾要高一些 。 这些社学的学生叫“乡里学舍生员” , 老师 , 一般也叫“社师” 。
【历史故事】单从大明来讲,朱元璋是如何办教育,管理教师的
文章图片
明代读书人
早期社会教育起到了培养早期教育的作用 , 当时的小学生读朱元璋《大诰》的故事 , 说的是一位六岁的小学生 , 因为能背诵《大诰》 , 得到朱元璋接见 , 还给了奖励 。 六岁小孩子能够把朱元璋的语录《大诰》全部背诵下来 , 确实是件新鲜事儿 , 不管他背的是朱元璋语录还是唐诗 , 都应该算得上是一位小神童了 。 因为他是响应朱元璋的号召 , 背的是朱元璋的语录《大诰》 , 所以朱元璋格外高兴 , 给他一些奖励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 不过六岁的孩子 , 按照年龄规定 , 还不能上社学 , 他就只能在私塾里接受识字教育 , 到八岁以后才能进社学 , 在社学里面学得好 , 才能进入官办的儒学继续读书 。 没有进入官办儒学的读书人 , 不管是小孩子 , 还是年龄大的人 , 都叫“童生” 。 意思就是念书的孩子 。 这些少年童生 , 一旦进入官办的儒学 , 不管是府学 , 还是州、县学 , 就都成了儒学生员 , 就开始有了不同于一般人的身份了 。 他们就是我们常说的秀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