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单从大明来讲,朱元璋是如何办教育,管理教师的( 二 )


【历史故事】单从大明来讲,朱元璋是如何办教育,管理教师的
文章图片
明代读书人
朱元璋说过 , 治理国家 , 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农桑 , 二是办学 。
抓农桑是为了解决穿衣吃饭的问题 , 办学是为了解决国家人才问题 , 这两件事当然最重要 。 我们前面说过了 , 朱元璋这个人 , 小时候家里穷 , 没有读书的机会只读过几天私整 , 后来打天下要用文化的时候 , 就感到没读书很吃亏 。 深知穷家孩子不能读书的苦处 , 所以他当了皇帝以后 , 就格外重视教育 。 可是比一般教育还要重要的是通过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 , 而这些人才 , 还必须是根据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的政治需要培养出来的 。 因此 , 朱元璋在全国建立正式官办学校 , 比提倡民办学校还要早好几年 。 同时 , 朱元璋对中书省的官员们说:“学校之教 , 至元其弊极矣 。 上下之间 , 波颓风靡 , 学校虽设 , 名存实亡 。 兵变以来 , 人习战争 , 惟知干戈 , 莫识俎豆 。 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 , 教化以学校为本 。 ”(《明史·选举志一》)
【历史故事】单从大明来讲,朱元璋是如何办教育,管理教师的
文章图片
这一年 , 朱元璋特地让各地儒学老师公费到京师来 , 并接见他们 。 并且对他们发表了重要讲话 , 强调的内容是 , 一定要保持住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 , 不许不认真教学 , 不许收受学生钱财 , 不许将这一行当做买卖 , 一旦发现他们利用老师这一身份向学生内涵榨取钱财 , 轻则棍棒取消教师资格 , 重则流放偏远地带 , 进行惩处 。 朱元璋认为 , 学生本来就没钱 , 如果再跟这样的老师学习也完全学不到什么东西 , 最终办学校就是买卖 , 于大明的人才培养危害十分严重 。
此外 , 朱元璋向他们询问民间疾苦 , 他们回答说:“臣职在训士 , 民事无所与 。 ”皇上问他们民间疾苦 , 他们回答说:我们的职责是教育学生 , 与民事无关 。 这还不是找挨骂吗!朱元璋听了很不高兴 , 批评他们说:“宋朝的胡瑗为苏州、湖州儒学教授 , 他教学生们要兼通 , 用学到的经义做实事 。 汉朝的贾谊、董仲舒虽起自田间 , 都能谈时务 。 唐朝的马周即使不能亲自见到太宗 , 也要教武臣们代其言事 。 如今我把你们请了来 , 亲自接见你们 , 问询民间之事 , 你们居然无言以对 , 难道你们学的圣贤之道就是这样的吗?”他一怒之下 , 把这些教师都赶到边远地区去了 , 而且还为此专门下了一道榜谕给全国的学校 , 使为鉴戒 。 这些教师也不能不服气 , 人家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 , 说起话来引经据典,处处在理 , 使得一些教师在朱元璋面前瞬间没有了一点文化自信力 。
【历史故事】单从大明来讲,朱元璋是如何办教育,管理教师的
文章图片
朱元璋书法
朱元璋建立的府 , 州、县儒学校,其实就好比我们今天的市立中学、州立中学、县立中学,不过每个府、州、县都只有一所,学校等级是一样的 , 只是教官级别有所不同 。 府一级的学校教官叫“教授”,州一级叫“学正”,县一级叫“教谕”,他们的下面还有一些教员,叫“训导” 。 这几个级别的教官中 , 只有府学教授是从九品官员,从九品是有品级的官员中级别最低的一级,其他的教官连个品级都没有,就叫不入流 。
这些教官虽然品级很低 , 或者根本没有品级 , 即使是一般的教员训导 , 也有冠带 , 就是有官服官帽,跟一般读书人不一样;而且不允许地方官差遣教官以示朝廷重视 。 朱元璋这么重视教育,那么全国有多少府、州、县 , 就应该有多少学校 。 那时候只有十二个省,府、州、县加上军队卫所设立的学校,一共只有教师四千二百多人 。 我们今天听起来,觉得怎么这么少呀?可是那时候,这就算得上是相当多了 。 学生最多的是应天府学,应天府是京师所在地 , 所以学生多一些 , 共有六十名学生,其他各地,一个府在学校的学生 , 只有四十名定额 , 州、县只有三十名 。 就这么点儿学生,那可算得上是重点而又重点的学校了吧?这些学生叫生员 , 也叫秀才 。
估计当时全国在校学生多的时候达到三万到五万人 , 能占到全国人口的千分之一多一点 。 别看这些秀才虽然只是个中学生 , 那可是国家的宝贝 。 都是公费生,每月每人给六斗米 , 后来又加到一石 , 还给鱼肉,不仅管饭 , 而且管衣服穿 。 不过衣服也是有规定式样的 , 是统一的校服:戴四方巾 , 穿生员服 , 长袍 , 离地一寸 , 袖长过手 , 翻回来的袖口 , 不能超过肘部三寸 。 后来因为这套衣服跟吏员的服装有些像 , 又做了式样改进 , 改进的衣服有个专名 , 叫襕衫 , 用玉色布绢做成 , 宽袖 , 后来又让戴个遮阳帽 。 史书中说:“太祖亲视 , 凡三易乃定 。 ”《明史·舆服志三》这种统一的校服 , 都是朱元璋亲自审定的 , 可见朱元璋抓教育抓的有多细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