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系统分析《三国演义》武将排行榜前20名( 六 )


长坂坡之战 , 张飞一人喝退曹操十万大军 , 这当中当然也包括许褚 。 新野之战许褚战张飞不十余合 , 许褚不敢恋战 , 夺路而逃 , 即使是在败军之中曹军的势力也占绝对优势 , 以许褚好恶战的个性却战不十余合就逃了 , 又是什么原因呢?再看许褚酒醉不数合被张飞刺中肩膀败逃 , 这发生在汉中之战 , 再对比“张飞酒醉时不三合刺死曹豹 , 且使几乎天下无敌的吕布不敢相逼”可见:同时醉酒时 , 张飞肯定强于许褚 。 然而 , 张飞和许褚都长时间打平过同一个对手——马超 , 这可以证明两人的差距不会很大 。 这么说 , 张飞真的是许褚的克星吗?当然不能这么理解 , 克星之说只存在于武侠小说之中 , 而三国武评之中的相生相克要用武器和招数来比较 。 张飞和马超用的是同一类武器 , 一人用矛 , 一人用枪 , 都是以刺杀为主的长枪类武器 , 灵活性较好 , 杀伤力较刀相对要差 。 属性相同且打成平手的张、马两人 , 许褚与他们的对战表现为何相差如此巨大?唯一的解释就是:许褚战马超、马超战张飞这两战都战斗得“不彻底” , 这是相对于典韦战许褚这一“三国唯一彻底的”战斗而言的 , 因为典韦和许褚是完全等价的 , 而许褚稍微弱于马超 , 马超稍微弱于张飞 , 因此当许褚的下限面对张飞的爆发上限时便数次出现惨败 。
【爱历史】系统分析《三国演义》武将排行榜前20名
文章图片
马超
张飞可以大胜许褚 , 而马超无法大胜许褚、张飞无法大胜马超、马超也无法大胜张飞都将结论指向了一点:张飞>且≈马超>且≈许褚[定论] 。 根据上一段的分析结论 , 也就可以知道马超与张飞的差距一定<魏延与张飞的差距 , 因此:马超>且≈魏延[定论]且两人差距极小 。 又∵马超>且≈许褚 , 马超>且≈魏延;许褚被称作虎痴 , 多次在险境中成功保护曹操且武艺高强;而魏延被罗本《三国演义》评价“勇烈 , 敌人皆惧 , 武艺独魁 , 勇冠三军”这与许褚不相上下(补充证据:魏延被庞德奋力战退 , 曹营诸将的车轮战也被庞德奋力战退 。 前面三将车轮战庞德之后 , 许褚50合与庞德仍然不分胜负且迫使曹操用计方擒之 , 可以说明许褚不可能强于庞德 , 且庞德百余合战平过强于许褚的关羽 , 因此车轮战中的任意一人都不可能独胜庞德 , 即庞德>许褚{定论}这与庞德>魏延相吻合;魏延不10合败杨柏和夏侯渊30合无法战败与杨柏同层次的杨任相比 , 必然有:魏延>夏侯渊;而同样 , 许褚也>夏侯惇≥夏侯渊 , 两人所在的区间是相同的 , 再加上两人之前与马超和张飞的比较 , 证据充足) , ∴许褚=魏延[定论]是没有疑问的 。 又∵典韦=许褚∴魏延=典韦 。 在之后的武评分析中 , 此三人是完全可以等价的 。 又∵马超是与张飞武力差距最小的武将 , 马超<且≈张飞 , 张飞≥黄忠∴马超>黄忠[定论]∴张飞≠黄忠∴张飞>黄忠[定论] 。
泠苞是蜀中名将 , 而魏延战泠苞三十合不分胜负 , 后来占优势时又不数合活捉泠苞 , 发挥不太稳定 , 黄忠不长时间败泠苞相比魏延战绩有优势 。 且黄忠与魏延同时加入刘备集团虽年老但位居五虎上将之一 , 曾160余合打平强于张飞和马超的关羽 , 因此黄忠和张飞、马超的差距极小 , 而后期打平夏侯渊、张郃、李严是其下限水平仍属于波动范围之内 , 但在射箭技术上 , 无人能出其右 , 是特殊技能加成量最多的武将:综合评判黄忠的平均战力>且≈魏延 , 得出定论:黄忠>魏延 , 但两人差距极小 。
【爱历史】系统分析《三国演义》武将排行榜前20名
文章图片
三国24名将
#终极定论#:(通过以上所有分析及结果对比整理 , 现在将得出本武评体系的最终结果!其中战神级武将1人 , 万人敌武将5人 , 超一流武将12人 , 一流武将2人 , 合计20人 。 )
排行武将姓名档次
1吕布战神
2关羽万人敌
3颜良万人敌
4赵云万人敌
5张飞万人敌
6马超万人敌
7(并列)庞德 , 黄忠超一流
9(并列)典韦 , 许褚 , 魏延超一流
12(并列)太史慈 , 甘宁超一流
14文丑超一流
15孙策超一流
16夏侯惇超一流
17徐晃超一流
18张辽超一流
19夏侯渊一流
20张郃一流
总结:
【爱历史】系统分析《三国演义》武将排行榜前20名】三国武将武力评价系统终于完整地建立了 , 感谢大家的研读与支持 。 只有对三国文化的挚爱和永不褪变的热情 , 才能让我对武评系统作出科学严谨的分析和有思想内涵的深入讨论 。 我们对三国历史人物的研究从未间断过 , 这大部分应得益于罗贯中先生所著《三国演义》的魅力 。 《三国演义》是一部值得反复推敲和玩味的不朽名著 , 也就是从它开始 , 我进入并永久地痴迷于三国的世界 , 我感叹着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智慧、蜀汉从建立到灭亡的壮烈、君臣兵民的悲欢离合……在各种三国方面的文学、影视作品和评论讨论的文章熏陶下 , 我又不断地徘徊在三国与现实的交叉口 , 体会着那些人 , 那些事 , 回忆着那些在我深深的脑海里的画面 。 也许是品读三国演义所养成的深思熟虑习惯 , 让我在生活中甚至这套武评体系之中也保持着这份高瞻远瞩和缜密逻辑 , 这也是三国带给我的极大收获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