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他拍出男人必看经典
时光撰稿人|云起君
像爱电影一样爱健身 。
2022年 , 《教父》迎来上映50周年 。
它的导演科波拉对于世界影坛来说 , 就像是一阵旋风 , 从1972年因《教父》广为人知 , 到1979年以《现代启示录》再次拿下金棕榈 , 只用了7年时间 , 就成为这个世界上 , 最有艺术风格、作者特性和商业价值的导演 。
可是在《现代启示录》之后 , 他似乎失去了自己的灵感 , 长期游离于主流银幕之外 。 如今这位“好莱坞的神奇小子“已经83岁 , 传说中筹备多年的新作《大都会》等待开拍中 , 会否让他再迎来一次创作巅峰?
「导演的诞生」第四期 , 聊科波拉 。
导演的诞生
弗兰西斯·福特·科波拉
文章图片
高光时刻
/1972年 , 开始执导名震影史的《教父》系列 。
/1979年 , 《现代启示录》获戛纳金棕榈 。
/与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并称好莱坞80年代四大导演 , 彼时说法为“新好莱坞电影四小子” 。
作品关键词
关键词一:个体意识
个体意识 , 是科波拉这一代好莱坞导演所无法逃遁的内容 。 无论是《教父》中的麦克 , 还是老马丁《出租车司机》里的特拉维斯 , 他们的所作所为 , 都显现了明显的个体意识 。
这在剧情里 , 以人物的选择而体现 。 因此 , 在科波拉的影片中 , 人物的选择 , 展现他的本质;而这种选择 , 又在另一个维度上 , 塑造人物的性格 。
《教父》里的个体意识 , 具体来说 , 是黑帮的生存哲学 。
文章图片
影片的每一个人 , 每一个组织 , 都有独特的处事方法和行为准则 。
这一点体现在《教父》的方方面面 , 老教父维多拒绝和索拉索合作 , 因为他知道毒品是自我毁灭的捷径 。 他与《美国往事》中那些毫无节制、无所欲为的黑手党并不一样 。
教父始终清醒而理智 , 避免自己陷入犯罪的漩涡 , 并且总是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
文章图片
到了《教父2》 , 麦克将“合法化”写进了自己的事业追求 。 这是维系一个家族合法生意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 , 他也是出于家庭责任和无奈 , 才成为教父的 。
做教父 , 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当人在承担责任时 , 却发现自己无法从责任中脱离 。
这是个体意识的奥义:一个人要做出选择 , 并为这种选择负责 。
文章图片
《斗鱼》更是将这种哲理 , 推到了文学艺术的范畴 。
在影片中 , 主角的哥哥兼偶像“飞车小子” , 认为把自己困在小镇的斗争中毫无意义 , 于是便用牺牲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 他的死 , 唤醒主角的自我意识 , 让他重新出发 , 去追求生命的意义 。
这是个体意识的薪火相传 , 换而言之 , 是一个角色用个体意识的绝灭 , 唤醒了另一个角色的个体意识 。 加上影片黑白混搭色彩的特殊影调 , 人为制造了一般性的商业片 , 所不具备的深度 。
文章图片
(主演:马特·狄龙、米基·洛克、尼古拉斯·凯奇)
关键词二:文明异化
要表述文明的异化 , 战争片是最好的选择 。
科波拉只制作过两部战争片:作为编剧的《巴顿将军》和作为导演的《现代启示录》 , 但这两部影片却是他职业生涯的总结 。
在《巴顿将军》里 , 科波拉塑造了一位“暴虐军神” 。 此人离经叛道却战功显赫 , 无往不利 。 在科波拉的笔下 , 这是一个分裂、异化的角色 。
文章图片
(主演:乔治·C·斯科特)
他厌恶用自己的才华去打仗 , 又仅擅长于此道 。 人生的理想、际遇、转折都被淹没在了坦克的履带声和飞机大炮的轰鸣之中 。
《现代启示录》则讲述了一个寻找与回归的故事 。
寻找有两层含义 , 其一是上尉威拉德寻找脱离军队并组建自己王国的柯兹上校;其二是威拉德在寻找的过程中 , 渐渐理解柯兹黑化的缘由 , 完全可以视为对“文明如何异化为战争”的解构 。
文章图片
(主演:马丁·辛、马龙·白兰度)
杀死威拉德 , 对已经占山为王的柯兹来说 , 易如反掌 , 但他没有这么做 。 反而借助“屠牛”的仪式 , 与自我的献祭 , 用威拉德的“文明的手” , 完成了对于文明的诘问和嘲讽 。
至于人们所热衷的爱情 , 科波拉一样冷眼旁观 。
被小众影迷奉为经典的《惊情四百年》用一个吸血鬼的爱情故事 , 对爱情本身发出质疑 。
在科波拉的故事中 , 死亡是让爱情永恒的关键 。 无论正面还是反面 , 正常还是异常 , 只要死去 , 一切皆得永生 。
文章图片
(主演:加里·奥德曼、诺薇娜·瑞德、基努·里维斯)
《没有青春的青春》 , 是科波拉在2007年拍摄的一部小品式作品 。 主角是一个哲学教授 , 因意外而返老还童 。 后来他救助了一个想象中酷似自己未婚妻的女子 。 该女子后来获得了在梦中追溯语言起源的能力 , 但使用该能力却加速了她的衰老 。
哲学教授一方面希望她能帮助自己完成旷世巨作 , 一方面又纠结于情人的早夭 。
文章图片
(主演:蒂姆·罗斯、亚历山德拉·玛利亚·拉娜)
爱情 , 在此时此刻 , 已经变成了不死之人和将死之人的某种博弈和游戏 。 其原本的意义 , 早已丧失 。 返老还童这种异象 , 在表面上是科幻 , 但在实际上却是科波拉对于爱情和生老病死等等人之常情的嘲讽 。
爱情、社会的伦理 , 在影片里是可笑且荒诞的 。
关键词三:社会现实
在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价值和意趣的前提下 , 科波拉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现实 , 也不容小觑 。
像是拿下了第一次金棕榈的《窃听大阴谋》就深入地揭示了美国社会的割裂与分化 。
影片的主角陷入到了一种狂热的无法自拔的怀疑之中 。 他神经质一般地不断地强迫自己 , 并最终身陷囹圄 , 作茧自缚 。
文章图片
(主演:吉恩·哈克曼)
而《现代启示录》更是这样 。 在越战的大背景下 , 一段缘河而上的故事 , 不断地提醒着人们 , 战争、分裂就在身边 。 人类灵魂的孤寂、生存困境的绝望以及呐喊无门的疯狂 , 都如影随形 。
社会现实的困境和人类永恒的困境 , 是有所交集的 。 《教父》的续集中 , 科波拉又讨论了强权是不是能征服一切 , 死亡是不是生命的终结等等议题 。
1988年的《创业先锋》也是一样 , 影片以发明家塔克的一生为主体 , 表现了一个美国梦的破灭 。
文章图片
(主演:马丁·兰道)
表面上看 , 这是一个悲剧 , 但其内核 , 还是在讽刺西方那个资本化的、对劳动和奋斗视而不见的社会现实 。 影片的最后 , 大资本集团零成本接手了塔克所有的遗产 。
很显然 , 他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 和西方社会的荒诞、非合理 , 在精神上高度契合 。 而这种所谓的“论调” , 又契合了存在主义文学接近于生活实际的主旨 。
科波拉电影中的“社会现实” , 实际上是一种“文艺现实” 。 他不是达内兄弟那样的现实主义导演 , 科波拉所追求的 , 是人们对自我身份的寻求、对价值追求可能性的“文学目标” 。
新好莱坞的新与旧
1960年代 , 新好莱坞运动如火如荼 。
处于新好莱坞时代的科波拉 , 在美学观念上 , 已经舍弃了旧时代里需要观众对银幕上的故事“信以为真”的时代 。
他不吝啬于展现自己的技巧 , 慢镜头、跳接、定格等等手段 , 都在他的电影中出现 。
受到大量欧洲电影的影响和渗透 , 科波拉喜欢用“低保真”的方式来增加影片的真实性 。 明暗不均的灯光、油腻肮脏的穷街陋巷以及故意被收进系统的环境噪音 。
文章图片
科波拉的成功 , 还在于他对类型片的熟稔与尊重 。
【50年前,他拍出男人必看经典】正如同电影学者巴赞所言 , 美国类型片的“活力和丰富多彩 , 来自于一种始终与它的公众保持美妙的和谐一致的艺术演变” 。
- 御姐范十足!詹妮弗·康纳利拍时尚写真大片,大背头超有男人味
- 54岁的邱淑贞发福太明显,曾是男人梦想,如今年过半百模样从未变
- 男人力爆棚的吴彦祖!曾在夜店为救被骚扰女性,遭醉汉敲头缝6针
- 李雪琴登男人装秀身材,所有人都在“劝”她,却没想过她凭什么不能性感?
- 还记得毛俊杰吗?本来颜值身材都是富有女人味的,却有一个男人名字
- 成龙大哥说对了一半:男人不能打女人,但也不能随便搞大别人肚子
- 看看“没脱腋毛”当红女明星, 活成多少男人心中梦想
- 张雨绮怒斥打人者:中国男人都应该去服兵役,遭储殷教授讽刺:键盘上的圣徒而已!
- 聂小雨家竟然有男人的鞋!本来只是卖闲置品,结果暴露了感情状态
- 《欢乐颂》樊胜美眼中,那些没有钱的男人根本就入不了她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