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多学科一站式诊疗 青岛破冰罕见病“有病无医”

2月28日是国际罕见病日,WHO对罕见病的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65‰-1‰的疾病。
近年来,国内共有60余种罕见病用药获批上市,其中40余种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基因检测技术帮助罕见病精准诊断、产前诊断;多学科诊断减少病人来回奔波……采访人员采访发现,青岛对罕见病重视程度正在日益提升,罕见病“有病无医”的困境正在慢慢“破冰”。
多学科一站式诊疗
不久前,一对周身疼痛多年的母子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查出了疾病的元凶——家族性间歇性疼痛综合征3型,这种罕见病给予钠离子通道阻滞剂治疗后,大多能取得较好效果。但在此次确诊前,这对母子分别经历了近30年和5年的误诊。
罕见病延误诊断率较高,一项数据表明,60%的患者经历过误诊,平均确诊时间将近四年。为什么罕见病患者的“确诊”如此艰难?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神经内科副主任赵翠萍给采访人员举例解释:“比如大多数神经内科医生都会看脑血管病、癫痫、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这些常见病,临床诊断基本可以给予正确治疗方法。但是如果就诊的是一名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医生从来没有见过这个病,那他基本没有任何概念,毕竟不同专业的医生熟悉的领域截然不同。随着专业细化,今后多学科诊疗团队的重要性将凸显。”
自2013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开诊以来,已确诊、治疗疑难罕见病例多达60种1300例,其中不乏国内首次报道的数种病例。但赵翠萍发现此前接收的病人中,真正通过基层医院确诊或推荐转诊来的患者并不多,多是患者或家属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地找医生。这意味着有更多被误诊或者没有机会接受治疗的患者。
2021年6月,青岛市疑难罕见病诊治中心正式成立,中心在市卫生健康委领导下,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牵头,联合青岛多家医院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心内科等多个专业和学科共同成立,下设神经系统疑难罕见病协作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疑难罕见病协作组等7个协作组。该中心由泰山学者、神经内科专家焉传祝教授担任主任,参照中国罕见病联盟倡导的临床多学科诊疗模式,为疑难罕见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系统的诊治。中心采用MDT协作诊治,建立疑难罕见病住院绿色快捷通道,方便患者转诊。
“我们围绕目录中的121种罕见病的具体情况进行梳理,多年的资料收集相对丰富,包括生物样本、临床信息、基因库。”赵翠萍认为,多学科诊断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进行模式转变,从让患者在多学科之间奔波到建立现代化诊疗模式、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临床,过去传统的模式是一个患者挂号看不同的学科,辗转多年也不一定能得到明确诊断;现在是多学科医生围绕疾病、围绕患者,这等于是诊疗方向的改变。”采访人员了解到,青岛市疑难罕见病诊治中心正式成立后,专线接线次数达358次,推荐专家门诊看诊次数145次,推荐专病门诊次数46次,组织MDT门诊8次,开通住院绿色通道6次。
“天价药”纳入医保
值得关注的是,即使在已经基本有了诊断的情况下,许多患者也会因“无药可治”而出现就诊积极性低、确诊后失访率高的情况,“患者会说又没药还去医院干吗?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劝说本人和家属,把他们‘留下来’。”赵翠萍说,对于那些不可治疗的罕见病,医生必须诊断清楚,做好随访、康复等工作。“诊断明确后,患者和家属可以知道自己得的究竟是什么疾病,以后的病情发展会怎么样,有些症状通过努力其实是可以减轻或者延缓出现的。确诊后,患者和家属可以关注国内外研究进展,如果新研发出该疾病新药新技术能尽早获知。”
专家提醒,患者不要因为患上罕见病就失去信心。罕见病经常与“天价药”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罕见病都只有“天价药”才能够治疗。以脂质沉积症为例,患者会出现肌肉无力、全身乏力的症状,严重的连咀嚼都困难。但如果能准确确诊,脂质沉积症的治疗又特别简单,只需要补充维生素B2就可以,医治费用非常低。
近年来,医保报销罕见病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容,截至目前,国内共有60余种罕见病用药获批上市,有40余种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涉及25种疾病,极大减轻了患者家庭的就医负担。比如,今年国谈药品中备受关注、治疗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药物“诺西那生钠”,也纳入了青岛门诊慢特病保障范围。1月中旬青岛第一例患儿已经用上了该药物,3万多元1瓶的药物经一站式医保结算后,个人负担不到5000元。
80%以上的罕见病都是由于基因遗传缺陷引起的。赵翠萍说,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检测成本的降低,以及大众对孕前携带者筛查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致病基因被发现,将进一步促进扩展性携带者筛查的应用,根本阻断遗传病致病基因的传递。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采访人员 郭菁荔
多学科|多学科一站式诊疗 青岛破冰罕见病“有病无医”】[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