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改编(再别康桥是为谁写的)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有多少人是通过《再别康桥》认识了徐志摩?通过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剑桥大学古朴、优雅、静谧之美;也看到了作者浪漫、眷恋、柔美的情怀 。


再别康桥改编(再别康桥是为谁写的)

文章插图
这首诗被公认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也是”新月派”诗中的代表 。有人说他作别的是当年对母校康桥大学(现在称剑桥大学)的眷恋,而通过对当时相关人物的一些了解,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是一首对爱人的思念,一首痴情人对得不到的爱情向往,他诗中作别的是一份无奈、一份凄凉 。

面对这样一份无奈又美好的爱情,如果是我们又该如何取舍?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或是在围城外游离中又何尝没有遇到过这份情愫?

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下徐志摩那段不舍的爱恋,以及分享一下我为什么感觉他写的就是一段眷恋的情感,希望看到这段情感,能给予我们些许启迪 。


再别康桥改编(再别康桥是为谁写的)

文章插图
1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的信仰”1927年胡适等人创办新月书店,在次年又创办《新月》诗刊,他们提倡“新格律诗”,后来人们就把在此诗刊上的作者称为“新月派”,胡适是新月派的核心,而徐志摩号称是新月派的灵魂,他们两个自是交情深厚的挚友 。

在徐志摩不幸飞机失事后,胡适曾写过一篇《追悼志摩》,因为徐志摩生前不顾家人和众多亲友的反对,他毅然决然地抛弃发妻张幼仪和陆小曼结婚,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花心”男人,他就在这篇文章里,向大家说明了徐志摩人生观单纯的一面,让更多人可以公证、客观地理解徐志摩的这种浪漫情怀 。


再别康桥改编(再别康桥是为谁写的)

文章插图
胡适文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 。徐志摩一生所追求和向往的生活就是把这三个理念融合进生命里,这被胡适称作为“单纯的信仰” 。所以浪漫是徐志摩一生的自然的流露,对爱、自由、美的追求就是他的人生理想 。

所以在1928年徐志摩又一次来到英国时,当自己走进曾经就读的剑桥大学,睹物思人,写下了这柔美的诗篇《再别康桥》 。他一生把爱看的那么重,把追求自由和爱视为一种理想,这种爱可以让他疯狂的抛弃一切 。他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单纯信仰”的人,《再别康桥》正是写的诗人一份爱情 。


再别康桥改编(再别康桥是为谁写的)

文章插图
2剑桥里的浪漫爱情回忆“康桥”是徐志摩脑海中一生挥之不去的回忆,正如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说也奇怪,竟像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情,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是什么让徐志摩对“康桥”有如此大的情怀,是对学业的追求吗,是对母校的怀念吗?这是其中一点,但绝对不是主要的,因为这不符合他的“单纯信仰”,应该是因人而起的爱慕情怀 。

如同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如果没有熟悉的朋友、没有深爱的恋人就会一直感觉这个城市是冰冷的 。遇到再美的风景,也是这一种凄凉的孤独感 。而一旦有了爱的人在这个地方,整个地方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充满了温情 。正如他文中所说,就是在这里遇到了人生中“第一春”,第一次感觉到了心情欢畅,也感觉到了爱情的伟大魔力,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女人——林徽因 。


再别康桥改编(再别康桥是为谁写的)

文章插图
1920年林徽因陪着父亲来到英国,她父亲曾写信说此次让她一同出国的目的是“增长见识、领悟胸怀、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和能力 。“她随父亲一同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等国,最后在伦敦结束了旅程 。

林徽因的父亲要长期在伦敦驻外公干,而这时的林徽因身处异国他乡,只能独守在伦敦的寓所里 。随着时间的流失,对新环境的好奇心,逐渐被深闺独处的孤寂所替代,她感到无所适从 。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就在这时恰巧出现了,哪一年徐志摩23岁,林徽因16岁 。


再别康桥改编(再别康桥是为谁写的)

文章插图
徐志摩是被狄更生引荐给林徽因父亲的,他们之间成了忘年交,随着他们交往的增多,林徽因也慢慢和徐志摩熟悉起来,他们经常一起探讨诗歌,讨论人生 。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个是气质儒雅的才子,且不说是身处异国他乡,就是在茫茫人海中相遇,也终会被彼此深深吸引 。

徐志摩向林徽因发出了同游康桥的邀请 。方文山曾写过这样的歌词:“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 。”一个地方有了爱人有了温度,就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恰如此时他俩漫步的康桥大学 。康桥的一花一草在他们眼中都是那么的清新美丽,那白云飘飘,那清空正好,俩人轻轻相依,静谧的幽径旁偶尔互相碰及摩擦到的臂膀,俩人四目相对温柔如风的笑容,他们感觉到了人生无比甜蜜幸福 。


再别康桥改编(再别康桥是为谁写的)

文章插图
当时对于林徽因而言,此时康桥的一日游胜过欧洲游历的百天;在徐志摩看来,这康桥美景美人是一生永恒的烙印 。他们相爱了,当时徐志摩在给她的情书中写道:“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是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

可当时的徐志摩已经是结婚6年张幼仪的丈夫,林徽因面对这浓浓的爱,显得心喜又不知所措 。这时的徐志摩已经爱的疯狂,他对本来就不相爱的妻子更加绝情,为了和林徽因相爱,他决定要离婚,不惜几次三番的逼着妻子去打胎 。


再别康桥改编(再别康桥是为谁写的)

文章插图
此时徐志摩和林徽因亲密交往的信息也传到了国内,在林徽因家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她的几个姑姑寄去了措辞严厉的书信批评她的父亲管教无方,他们甚至以家族的名义来谴责林徽因的做法败坏家风 。

林徽因的父亲为防止女儿被情爱迷惑不能自拔,立刻就安排她随自己好友一家去英国南部度假,而自己也尽快完成公事,计划着尽快启程回国 。此时的林徽因也是非常理智的,她知道他们的爱情注定是没有结果的,而且最后会是搞得俩人伤痕累累 。


再别康桥改编(再别康桥是为谁写的)

文章插图
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在生下孩子后,终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他们成了西式文明离婚第一对人,离婚后张幼仪在徐志摩的陪同下带着孩子投奔了在德国的哥哥 。从柏林回来的徐志摩刚下飞机就直奔林徽因居住的公寓,而此时他发觉林家早已是人去楼空,留下的只是一段温暖的回忆 。恍然大悟的徐志摩心中不断的剧痛,曾经无怨无悔的爱如今竟化作一片默默离去的空洞 。

林徽因在家人的干预下,虽然对这份感情有着依依不舍却又如此决绝,她在留下的信中写道:“志摩,我走了,带着记忆的锦盒,里面藏着我们的情,我们的谊,以及说出和还没有说出的话走了……”


再别康桥改编(再别康桥是为谁写的)

文章插图
3《再别康桥》正是对凄凉爱的眷恋徐志摩浪漫的一生,人生观很单纯,就是为了爱、自由和美 。所以这份康桥里的感情他一直看的很重 。当1928年他再次来到英国时,结果要找的朋友都不在,他自己重游了康桥,面对曾经留下最甜蜜爱情的地方,他的伤感、那种悲凉,发自肺腑地写出了这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

由此看来,整篇诗好似全是与林徽因爱情的美好回忆,包含着对恋人的眷恋,以及无法得到珍爱的梦想破灭的无奈 。我们就从他们的感情经历,来一起看这首诗情爱的风情画意 。


再别康桥改编(再别康桥是为谁写的)

文章插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通过那段感情历程,可以看到,这里的“我”是有两个“我”,一个是他本人,一个是“林徽因” 。林徽因正是在他们疯狂恋爱时,悄悄的离他而去,他们无意间的巧然相遇,正是“轻轻的来”闯入了彼此的生活,而最后却是偷偷的离开,“轻轻的走了”,这种无奈的伤感只有当事人徐志摩感触最深切 。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

重游剑桥的风景,看到河边摇曳的柳枝,勾起的都是满满的回忆,想起美丽动人、婀娜多姿的林徽因不正是如这金柳般妙曼吗,那曾经是一个美好的准备做自己新娘的梦,这个梦想注定让自己心中永远荡漾,久久思念 。


再别康桥改编(再别康桥是为谁写的)

文章插图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恋人林徽因的纯情,正像这清澈的泉水一样,但这美好五彩的爱情只不过是天上触及不到彩虹罢了,终究是被揉碎在了现实的纷争里,留下只是美好的回忆、破灭了的梦想罢了 。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诗人徐志摩一生的浪漫追求就是“单纯的信仰”,信仰爱、自由和美,他不断的寻梦,去追求 。在重游此时的康桥,他情不自禁地回忆、搜寻着几年前那段美好的爱情,那份彼此浓浓单纯的爱如星星般纯情闪亮,这种被他看作纯洁至上的情爱,在他看来是多么的应该让人大声赞美放歌啊 。


再别康桥改编(再别康桥是为谁写的)

文章插图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但这份感情却得不到外人的支持,注定无法光明正大地去大胆相爱,所以“不能放歌” 。“笙箫”中“笙”一般的代表奢靡的生活,如《诗经》中所云“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里是说的两人的烂漫繁华的爱情;“箫”声是哀怨、低沉的,一般是有悄悄之意,也说明他们的爱只能是俩人悄悄的爱,大家都是反对的 。这种压抑的爱在诗人徐志摩感觉到是莫大的悲哀,是感天动地的,连虫子也能理解这种凄凉,所以重游康桥的当晚,整个康桥都为他沉默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诗人最后只能是悄悄的离开,既然这份爱情最终是妥协给了现实,那就只能是把这份美好的爱情留在这康桥,把这份得不到爱情永远留在内心里 。留下带不走的“云彩”,就是留下了梦想,有梦想在,就有美好回忆在,这是诗人一种生活的渴望,或许也是一种盼望,所以后来他还是追求了林徽因 。


再别康桥改编(再别康桥是为谁写的)

文章插图
4太过迷情,留下的永远是伤痛当年冷静下来的林徽因,不告而别,回国后她回归了传统的现实世界,远离了那份浪漫的情怀,理智地选择了可以陪伴她一生的伴侣梁思成 。徐志摩回国后,虽然难易忘怀那份感情,可面对恩爱的林徽因夫妇,他也只能是妥协 。也很快恋上了王赓的妻子陆小曼,两个浪漫疯狂的人,勇敢的冲破重重障碍步入了婚姻殿堂 。


再别康桥改编(再别康桥是为谁写的)

文章插图
1924年春,徐志摩、林徽因陪同泰戈尔游览北京法源寺

然而浪漫不是永恒的,徐志摩和陆小曼很快被现实生活洗去了激情,俩人经常争吵,他又把目光重新转向了林徽因 。1931年11月的一天,他在和妻子陆小曼最后一次争吵后登上了去北平运送邮件的飞机,他是为了赶上林徽因当晚在北京协和礼堂向外宾做的中国建筑方面的演讲 。结果飞机在19日的大雾中不幸触山爆炸,机上三人全部遇难,当时的徐志摩年仅34岁 。

徐志摩带着他浪漫的梦想离我们而去了,人们为他的不幸感动惋惜和悲痛 。徐志摩一直认为“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他离去后,胡适把他的这种情怀总结为“单纯的信仰”,也许诗人注定有超过常人的浪漫情怀,才能写出那烂漫无比的诗篇 。


再别康桥改编(再别康桥是为谁写的)

文章插图
诗人写诗,都是有情而写,没有无缘无故呻吟病痛的诗篇,徐志摩是一个浪漫的人,“单纯的信仰”就注定他是为爱而作这诗篇,《再别康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痴情的人对待那份得不到爱情的衷情和痴狂 。而理智的人大多都会妥协于现实,对待可望不可及的爱情,只会选择轻轻的离开,这也是《再别康桥》里最大的无奈和凄凉 。


再别康桥改编(再别康桥是为谁写的)

文章插图
【再别康桥改编(再别康桥是为谁写的)】有些爱注定是只能葬在心底,就不要时时翻起,要不最后只能是让两人的心更加遍体鳞伤 。这种情爱就如同眼下,那些婚外情或精神出轨的人们,这种情感总是在疯狂与理智中纠缠,而我们是要做徐志摩浪漫的痴狂,还是要做林徽因理智的隐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