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感知他人的感知(感知能力强的人)

两个孩子凌晨睡在家门口的短视频吸引了我的注意 。


我如何感知他人的感知(感知能力强的人)

文章插图
父母去打麻将了,两个孩子睡在了门口 。
邻居第一次见到这两个小女孩睡在门口的时候,就邀请两个孩子去自己家坐着,可没想到,直到半夜凌晨,仍然在棋牌室打麻将 。
邻居是好意 。
这对夫妻却不满意,还冲着邻居大吼 。
可见,这对夫妻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 。


我如何感知他人的感知(感知能力强的人)

文章插图
看到网上有人说,这样的孩子,将来更有出息,不娇惯,皮实 。
可是,当他们在家门外无助地等待父母时内心的那份无助、不安、孤独,时间久了会占据他们的情感世界,逐渐消磨掉他们对爱的渴望后,使得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不再阳光 。
而任何一个心理健康、阳光积极的人,内心的情感世界都用爱、用温暖、用关照等美好的爱的行为建构起来的 。
没有享受到足够的爱的孩子,拿什么温暖自己、温暖世界呢?


我如何感知他人的感知(感知能力强的人)

文章插图
【我如何感知他人的感知(感知能力强的人)】父母的陪伴让孩子感到幸福
有位演员说,有时候妻子带着孩子去探班,三个人挤在一张床上,他感觉“这是最幸福的时刻,没有什么比‘在一起’更重要” 。其实,“在一起”的感觉对于孩子来讲更重要!
事实上,不仅仅是演员,很多其他职业的家庭,也经常面临分离 。
小区的某个单元门前 。
一个小女孩披散着头发追过来,对推着皮箱,脚步匆匆的妈妈大喊,妈妈,你去哪里?等我一下,我也去 。


我如何感知他人的感知(感知能力强的人)

文章插图
一连串的问话令马上要上车的妈妈停了下来,她一再跟女儿解释,自己要去工作,赚钱给你买好吃的,带你去游乐园玩 。
这位妈妈本想这样可以让小女孩乖乖地回家去,谁知小女孩说:“我不要好吃的,也不要出去玩,我只想妈妈陪我!晚上我想和妈妈一起睡!”
“等妈妈回来就跟你一起睡啊!”这位妈妈一边看表一边给丈夫使眼色,“时间来不及了,妈妈要走了!乖啊,宝贝!”爸爸一把抱起女孩,扭头往回走
望着妈妈离去的身影,女孩“哇”地哭了!
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


我如何感知他人的感知(感知能力强的人)

文章插图
父母的陪伴能让他们内心安定,安定的生活,能让孩子感到幸福,快乐成长 。
很多时候,大人能够从一个孩子的神情里判断出,这个孩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家庭,是充满爱的,还是战火不断的,或者父母离异的?
孩子的面部表情暴露了他的内心世界是幸福宁静的还是孤独不安的 。
越小的孩子,生命力越弱,越需要被呵护,温暖、舒适的家庭环境是对孩子最贴心的保护 。
当下的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有充裕的物质享受就够了,却忽略了孩子在精神方面的需求 。只重物质而忽略精神的养育注定是要留下遗憾的 。


我如何感知他人的感知(感知能力强的人)

文章插图
举个简单的例子:襁褓中的婴儿,在睡醒的时候,就会寻找妈妈,要妈妈抱抱、摸摸,和妈妈一起玩玩 。别小看这些简单的玩耍形式,小宝贝能够从中感受到妈妈的爱 。
如果没有父母陪在身边,她们就会觉得自己是不被父母、不被这个世界所喜欢的,生命中就会多几分不自信、孤单、落寞等消极情愫 。
父母贴心关照孩子,更利于孩子情商发展
对孩子来讲,建立社会关系网络的能力是从一个“陪”字开始的 。
孩子们对于和人的关系很敏感,他们渴望父母的关爱,喜欢浓浓的家庭氛围,被父母呵护着能让他们感觉到被爱,不会产生被遗弃的孤单感觉 。


我如何感知他人的感知(感知能力强的人)

文章插图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父母呵护着长大,那么,他长大后也会很懂爱,并能够给予别人更多的爱 。当然,他也会交很多的朋友,拥有相当好的人脉 。
相反,如果孩子没有得到父母充分的关爱,或者说一家人关系不好,那么,孩子的生命里就会缺少爱,他们缺少与人友好相处的模式,不能够享受友爱的温暖,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
而一个不会与人相处、不懂爱的孩子,是难以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 。
不过,即使一岁前父母良好的陪伴奠定了孩子完美生命的基石,如果以后我们不再能经常陪伴孩子,那么,孩子的一生也会充满孤单 。


我如何感知他人的感知(感知能力强的人)

文章插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亲子关系是孩子社会化的基础,孩子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完成“家庭式的社会化”,然后再逐步复制到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重要的人际关系中去的 。
父母的陪伴是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内容,是传递爱的重要方式,能够让家充满温馨 。
如果家庭氛围是冰冷的,那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一定是紧张的,孩子就无从学到如何把自己的爱意传递给别人 。
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很难独立,要么依赖、顺服他人,要么孤立、封闭自己 。